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研究概述 | 第6-1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6-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6-8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学术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内外关于农地流转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外关于农民权益受损的相关研究 | 第11页 |
1.2.3 国内外关于保护农民权益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的创新及不足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4-15页 |
1.4.2 研究内容的不足 | 第15-16页 |
2 农地流转中保障农民权益的基本理论 | 第16-25页 |
2.1 农地流转的内涵与主要形式 | 第16-18页 |
2.1.1 农地流转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2 农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 第17-18页 |
2.2 农民权益的内涵 | 第18页 |
2.3 基本理论 | 第18-21页 |
2.3.1 产权理论 | 第19-20页 |
2.3.2 地租理论 | 第20-21页 |
2.3.3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1页 |
2.4 农地流转与保障农民权益之间的逻辑关系 | 第21-23页 |
2.4.1 农民权益是制定土地流转政策的基本原则 | 第21-22页 |
2.4.2 保障农民权益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 第22-23页 |
2.4.3 保障农民权益是“还富于农民”的重要途径 | 第23页 |
2.5 保障农民权益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2.5.1 保障农民权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实的要求 | 第24页 |
2.5.2“三权分置”是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权益的制度基础 | 第24-25页 |
3 农民权益受损的主要形式及原因 | 第25-40页 |
3.1 农民权益受损的主要形式 | 第25-34页 |
3.1.1 强制流转 | 第25-26页 |
3.1.2 拖欠租金 | 第26-27页 |
3.1.3“非农化”现象严重 | 第27-29页 |
3.1.4 侵占农民利益 | 第29-30页 |
3.1.5 农地流转纠纷 | 第30-31页 |
3.1.6 流转程序不规范 | 第31-33页 |
3.1.7 农地质量下降、边界被毁 | 第33-34页 |
3.2 农民权益被侵害的原因 | 第34-40页 |
3.2.1 法律法规之因——以政策制度为视角 | 第34-35页 |
3.2.2 土地制度之因——以产权制度为视角 | 第35-37页 |
3.2.3 市场因素之因——以服务体系为视角 | 第37-38页 |
3.2.4 农民个人之因——以农民素质为视角 | 第38-40页 |
4 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的实证分析——以贵州省德江县为例 | 第40-56页 |
4.0 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的理论分析 | 第40-42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42-44页 |
4.1.1 调研区域的基本情况 | 第42-43页 |
4.1.2 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 第43-44页 |
4.2 调研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4-49页 |
4.3 村干部、企业园区的相关负责人和农民之间的认知差异 | 第49-50页 |
4.4 基于probit模型对侵害农民权益因素的计量分析 | 第50-56页 |
4.4.1 模型选取 | 第50-51页 |
4.4.2 变量说明 | 第51-52页 |
4.4.3 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52-56页 |
5 加强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的政策建议 | 第56-66页 |
5.1 制度保障方面的政策意见 | 第56-60页 |
5.1.1 健全农地流转法律体系 | 第57页 |
5.1.2 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第57-59页 |
5.1.3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第59页 |
5.1.4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 第59-60页 |
5.2 路径设计方面的政策意见 | 第60-63页 |
5.2.1 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 第60-61页 |
5.2.2 构建规范的流转市场 | 第61-62页 |
5.2.3 创新利益分配方式 | 第62页 |
5.2.4 农民再学习与劳动力转移 | 第62-63页 |
5.3 风险防范方面的政策意见 | 第63-66页 |
5.3.1 风险监管机制 | 第63-64页 |
5.3.2 利益协调机制 | 第64-65页 |
5.3.3 纠纷解决机制 | 第65-66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