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南地区地震精细解释及井位调整部署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地震解释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相分析技术 | 第8-9页 |
1.2.2 精细构造分析技术 | 第9-10页 |
1.2.3 地震处理的特殊技术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2-16页 |
2.1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页 |
2.2 勘探开发历程 | 第12-15页 |
2.3 油井产能特点 | 第15页 |
2.4 油田开发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地层特征及目的层的划分及对比 | 第16-19页 |
3.1 马南地区的地层特征 | 第16-17页 |
3.1.1 古近系东营组 | 第16页 |
3.1.2 古近系沙河街组 | 第16-17页 |
3.2 马南地区地层划分与特征 | 第17-19页 |
3.2.1 地层划分原则 | 第17页 |
3.2.2 马南地区地层对比结果 | 第17-18页 |
3.2.3 马南地区的地层分布特征 | 第18-19页 |
第四章 三维构造解释与构造特征 | 第19-27页 |
4.1 工区概况 | 第19页 |
4.2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流程 | 第19-20页 |
4.3 地震反射层系划分 | 第20-21页 |
4.4 构造精细描述 | 第21页 |
4.4.1 地震断层解释的技术方法 | 第21页 |
4.4.2 层位对比追踪解释技术方法 | 第21页 |
4.4.3 构造成图技术方法 | 第21页 |
4.5 马南地区构造解释成果 | 第21-25页 |
4.5.1 马南地区构造特征 | 第21-24页 |
4.5.2 马南地区断裂系统特征 | 第24-25页 |
4.6 构造与油气关系 | 第25-27页 |
第五章 沉积特征与沉积相分析 | 第27-33页 |
5.1 岩石相类型及组合 | 第27页 |
5.2 岩石结构特征 | 第27-28页 |
5.3 沉积构造及含有物 | 第28页 |
5.4 古生物化石组合 | 第28-29页 |
5.5 重矿物组合与沉积物源 | 第29页 |
5.6 砂体形态及连续性 | 第29页 |
5.7 沉积模式及微相划分 | 第29-31页 |
5.8 沙河街组二段—一段沉积演化 | 第31-33页 |
第六章 储层波阻抗反演及预测 | 第33-46页 |
6.1 储层特征 | 第33页 |
6.2 地震资料分析 | 第33-34页 |
6.3 储层预测难点及针对性措施 | 第34-35页 |
6.4 波阻抗反演思路及实施流程 | 第35-42页 |
6.4.1 工区反演可行性分析 | 第35-36页 |
6.4.2 井震标定及子波提取 | 第36-38页 |
6.4.3 低频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6.4.4 几个重要反演参数的确定 | 第40-42页 |
6.5 反演过程实施及储层预测效果 | 第42-46页 |
第七章 剩余油潜力分析及井位部署研究 | 第46-73页 |
7.1 剩余潜力分析 | 第46-54页 |
7.1.1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46-50页 |
7.1.2 油藏数值模拟 | 第50-52页 |
7.1.3 马南地区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52-54页 |
7.2 井位部署研究 | 第54-73页 |
7.2.1 井区开发调整 | 第54页 |
7.2.2 设计1井 | 第54-59页 |
7.2.3 设计2井 | 第59-62页 |
7.2.4 设计3井 | 第62-67页 |
7.2.5 设计4井、设计5井 | 第67-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