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古龙地区青一段泥页岩层系储层特征及富油规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7-10页
前言第10-14页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页
    0.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0-12页
    0.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第12-14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4-19页
    1.1 构造背景第14-15页
    1.2 地层特征第15-18页
        1.2.1 下白垩统第15-16页
        1.2.2 上白垩统第16-18页
        1.2.3 古近系与新近系第18页
    1.3 沉积特征第18-19页
第二章 泥页岩层系储层岩相特征第19-34页
    2.1 地球化学特征第19-22页
        2.1.1 有机质丰度第19-20页
        2.1.2 有机质类型第20-21页
        2.1.3 有机质的成熟度第21-22页
    2.2 岩相划分方法第22-27页
    2.3 岩相特征第27-31页
        2.3.1 高有机质页理粘土质泥岩相第27页
        2.3.2 高有机质块状长英质泥岩相第27页
        2.3.3 中有机质块状长英质泥岩相第27-28页
        2.3.4 中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泥岩相第28页
        2.3.5 低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泥岩相第28-29页
        2.3.6 低有机质粉细砂岩夹层第29页
        2.3.7 低有机质介形虫灰岩夹层第29-31页
    2.4 分布特征第31-34页
第三章 泥页岩层系储层微观特征第34-60页
    3.1 物性特征第34-35页
    3.2 储集空间类型第35-41页
        3.2.1 孔隙类型第35-39页
        3.2.2 裂缝类型第39-40页
        3.2.3 孔隙类型定量表征第40-41页
    3.3 孔隙结构特征第41-49页
        3.3.1 氮气等温吸附实验第41-47页
        3.3.2 高压压汞实验第47-48页
        3.3.3 联合孔径分布第48-49页
    3.4 储层孔隙连通性评价第49-54页
    3.5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特征第54-60页
        3.5.1 成岩作用第54-57页
        3.5.2 成岩阶段第57-60页
第四章 泥页岩油富集规律第60-72页
    4.1 优势岩相类型第60-69页
        4.1.1 有机质含量分析第60-61页
        4.1.2 孔喉微观特征分析第61-62页
        4.1.3 含油性分析第62-67页
        4.1.4 脆性分析第67-69页
    4.2 储油机理第69-70页
    4.3 成藏模式第70-72页
结论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南地区地震精细解释及井位调整部署研究
下一篇:芳121区块扶余油层储层地震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