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新能源汽车概述 | 第14-18页 |
1.2.1 纯电动汽车 | 第14-15页 |
1.2.2 混合动力汽车 | 第15-16页 |
1.2.3 增程式电动汽车 | 第16-17页 |
1.2.4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 第17-18页 |
1.3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理论研究 | 第23-33页 |
2.1 汽车制动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23-28页 |
2.1.1 汽车行驶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第23-24页 |
2.1.2 汽车制动过程车轮受力分析 | 第24-25页 |
2.1.3 汽车制动过程前、后轴制动力分配 | 第25-28页 |
2.2 车轮滑移率与制动力系数 | 第28-29页 |
2.3 制动能量回收的基本原理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 | 第33-49页 |
3.1 典型再生制动控制策略介绍 | 第33-36页 |
3.1.1 理想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 | 第33-34页 |
3.1.2 最佳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 第34-35页 |
3.1.3 并联再生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 | 第35-36页 |
3.2 制动能量回收限制条件分析 | 第36-43页 |
3.2.1 ECE制动安全法规限制 | 第37-40页 |
3.2.2 电机工作特性限制 | 第40-41页 |
3.2.3 电池充电功率限制 | 第41-43页 |
3.3 汽车再生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 | 第43-48页 |
3.3.1 驾驶员制动意图识别 | 第44-45页 |
3.3.2 基于制动意图识别的汽车再生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 | 第45-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建模 | 第49-71页 |
4.1 车辆动力学模型 | 第49-51页 |
4.1.1 Carsim软件简介 | 第49-50页 |
4.1.2 Carsim整车模型 | 第50-51页 |
4.2 电机模型 | 第51-61页 |
4.2.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 第52-53页 |
4.2.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53-56页 |
4.2.3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仿真模型 | 第56-61页 |
4.3 电池模型 | 第61-68页 |
4.3.1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62-64页 |
4.3.2 电池模型建立 | 第64-68页 |
4.4 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模型 | 第68-69页 |
4.5 防抱死系统模型 | 第69-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仿真与分析 | 第71-83页 |
5.1 仿真工况与评价标准 | 第71-73页 |
5.1.1 仿真工况的选择 | 第71页 |
5.1.2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 第71-73页 |
5.2 典型制动工况仿真分析 | 第73-80页 |
5.2.1 初始车速为30km/h制动时的仿真与分析 | 第73-75页 |
5.2.2 初始车速为60km/h制动时的仿真与分析 | 第75-77页 |
5.2.3 初始车速为100km/h制动时的仿真与分析 | 第77-80页 |
5.3 中等制动强度仿真对比分析 | 第80-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及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