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章 现代学术的浸染与批评史观的自觉 | 第17-29页 |
1.1 朱东润的学术道路与独特追求 | 第17-20页 |
1.1.1 生平经历及中西学养的双重积淀 | 第17-19页 |
1.1.2 文史结合的治学方法 | 第19-20页 |
1.2 大学机制与批评史研究的起步 | 第20-24页 |
1.2.1 西学观念的汲取与大学执教的诱发 | 第21-23页 |
1.2.2 批评史研究的艰辛历程 | 第23-24页 |
1.3 批评 “史观”的提出与自觉意识 | 第24-29页 |
1.3.1 史实叙述与 “史观”的问题 | 第25-26页 |
1.3.2 述而不论与 “批评气息”的渗透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大纲》的体例构架与学术理路 | 第29-39页 |
2.1 以批评家为纲的编撰体例 | 第29-33页 |
2.1.1 伟大批评家理论超越时代与宗派 | 第29-31页 |
2.1.2 以批评家为中心的研究视角 | 第31-33页 |
2.2 “远略近详”的编撰原则 | 第33-36页 |
2.2.1 对近代批评家理论的详密研讨 | 第33-35页 |
2.2.2 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风度 | 第35-36页 |
2.3 独重小说、戏曲批评理论 | 第36-39页 |
2.3.1 批评史研究范围的拓展 | 第36-37页 |
2.3.2 对小说、戏曲批评理论的别具会心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批评史的史实爬梳与独到识见 | 第39-51页 |
3.1 “温柔敦厚”与 “缘情绮靡”之分 | 第39-43页 |
3.1.1 对批评史的纵向梳理 | 第39-41页 |
3.1.2 重 “缘情绮靡”的批评标准:提倡文学的审美性 | 第41-43页 |
3.2 对葛洪 “古不如今”之说的考量 | 第43-46页 |
3.2.1 朱东润的古今观 | 第43-44页 |
3.2.2 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学演变 | 第44-46页 |
3.3 不以时代划分诗体:还原历史原貌的 “史家”意识 | 第46-51页 |
3.3.1 诗体的变化—— “无断代之鸿沟” | 第46-48页 |
3.3.2 忠于史实原貌的本真述证 | 第48-51页 |
第四章 学科史视野中的朱著价值与经验启示 | 第51-58页 |
4.1 朱著的价值与贡献 | 第51-56页 |
4.1.1 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理论研究的丰富 | 第51-52页 |
4.1.2 提供了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途径 | 第52-54页 |
4.1.3 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设的促进 | 第54-56页 |
4.2 朱著的某些缺憾 | 第56-58页 |
4.2.1 缺失重要批评家及重要批评理论 | 第56-57页 |
4.2.2 “史”的线索尚不够明晰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