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我国狐文化的发展探究 | 第15-33页 |
1.1 先秦时期与汉代狐文化的发展 | 第15-17页 |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狐文化的发展 | 第17-19页 |
1.3 唐代狐文化的发展 | 第19-26页 |
1.3.1 狐的胡化 | 第20-22页 |
1.3.2 狐的雌化 | 第22-23页 |
1.3.3 狐的宗教化 | 第23-26页 |
1.4 明清时期狐文化的发展 | 第26-33页 |
1.4.1 从妖媚惑人到情爱自由 | 第26-28页 |
1.4.2 象征人性而超越人性 | 第28-30页 |
1.4.3 从妖到仙的本质转变 | 第30-33页 |
第二章《聊斋志异》中狐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 第33-48页 |
2.1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 第33-38页 |
2.1.1 人性与狐性的对立统一 | 第33-35页 |
2.1.2 自然属性与社会关系的对立统一 | 第35-38页 |
2.2 寄托审美理想的“人化”之物 | 第38-43页 |
2.2.1 人形美 | 第38-39页 |
2.2.2 人性美 | 第39-42页 |
2.2.3 人才美 | 第42-43页 |
2.3 冲破封建礼教的原我欲望的投射 | 第43-48页 |
2.3.1 对人性解放的强烈诉求 | 第43-45页 |
2.3.2 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 | 第45-46页 |
2.3.3 对真爱的追求 | 第46-48页 |
第三章 中国古代文学中狐意象与西方文学中精灵意象比较 | 第48-61页 |
3.1 形象起源及特征比较 | 第48-51页 |
3.1.1 形象起源和发展比较 | 第48-49页 |
3.1.2 形象特征比较 | 第49-51页 |
3.2 与人和自然的关系比较 | 第51-55页 |
3.2.1 与人的关系的比较 | 第51-54页 |
3.2.2 与自然的关系比较 | 第54-55页 |
3.3 文化内涵比较 | 第55-60页 |
3.3.1 宗教内涵比较 | 第56-58页 |
3.3.2 文学内涵比较 | 第58-60页 |
3.4 结语和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