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2.1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与发展 | 第12-14页 |
1.2.2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 | 第14-16页 |
1.2.3 企业集团多元化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 第16-19页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9页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创新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内部资本市场及多元化理论分析 | 第22-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2.2 内部资本市场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24页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4页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25页 |
2.3 多元化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3.1 多元化资源利用理论 | 第25页 |
2.3.2 多元化市场势力理论 | 第25-26页 |
2.3.3 多元化内部人控制理论 | 第26-27页 |
第3章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3页 |
3.1 我国企业集团概况及其内部资本市场运行问题 | 第27-28页 |
3.1.1 我国企业集团概况 | 第27页 |
3.1.2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问题 | 第27-28页 |
3.2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的原因 | 第28-29页 |
3.2.1 外部环境不健全 | 第28页 |
3.2.2 内部资本市场运行不规范 | 第28-29页 |
3.2.3 政府参与度过高 | 第29页 |
3.3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3.3.1 管理层激励 | 第29-30页 |
3.3.2 多元化程度与类型 | 第30页 |
3.3.3 其他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3.4 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测度方法 | 第31-33页 |
第4章 上海实业集团案例分析 | 第33-53页 |
4.1 上实集团简介及内部资本市场构建过程 | 第33-39页 |
4.1.1 集团简介 | 第33-34页 |
4.1.2 内部资本市场构建过程 | 第34-39页 |
4.2 上实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模式 | 第39-42页 |
4.2.1 集团内部担保 | 第39-40页 |
4.2.2 集团内部资本置换 | 第40-42页 |
4.2.3 参股金融机构 | 第42页 |
4.3 多元化战略修正前后上实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分析 | 第42-48页 |
4.3.1 分析思路 | 第42页 |
4.3.2 上实集团经营绩效分析 | 第42-46页 |
4.3.3 现金流敏感法分析 | 第46-48页 |
4.4 多元化角度下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48-51页 |
4.4.1 上实集团多元化程度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 第49-50页 |
4.4.2 上实集团多元化方式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 第50-51页 |
4.5 案例总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3-5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3-54页 |
5.3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