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策略在A股市场的实际效果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序言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 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5.1 动量策略在成熟证券市场的效果 | 第15-17页 |
1.5.2 动量策略在非成熟证券市场的效果 | 第17页 |
1.5.3 动量策略在不同检验周期下的效果 | 第17-20页 |
2 动量策略的基本理论 | 第20-25页 |
2.1 动量策略的定义 | 第20页 |
2.2 选股模型与计算步骤 | 第20-21页 |
2.3 标准金融学的原理解释 | 第21-22页 |
2.4 行为金融学的原理解释 | 第22-25页 |
3 动量策略在A股市场的实际效果 | 第25-41页 |
3.1 动量策略的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3.1.1 操作步骤 | 第25-26页 |
3.1.2 样本时间选取 | 第26-27页 |
3.1.3 样本股票选取 | 第27页 |
3.1.4 检验周期选取 | 第27-28页 |
3.1.5 收益率计算方式 | 第28页 |
3.2 动量策略的实证分析 | 第28-35页 |
3.2.1 以月为检验周期的实际效果 | 第28-31页 |
3.2.2 以周为检验周期的实际效果 | 第31-33页 |
3.2.3 以天为检验周期的实际效果 | 第33-35页 |
3.3 选取股票时加入阈值限制的动量策略 | 第35-41页 |
3.3.1 阈值限制数值的选取 | 第35-36页 |
3.3.2 加入阈值限制的实证结果 | 第36-39页 |
3.3.3 对投资效果的统计分析 | 第39-41页 |
4 动量策略实际效果与文献结果差异的原因探究 | 第41-52页 |
4.1 收益率计算方式的差异 | 第41-44页 |
4.2 涨停板因素的考虑 | 第44-45页 |
4.3 交易费用 | 第45-49页 |
4.4 单边买多与加入卖空对效果的影响 | 第49-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A | 第56-59页 |
附录B | 第59-62页 |
附录C | 第62-65页 |
附录D | 第65-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7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