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1. 高等院校 | 第16页 |
2. 基本建设 | 第16-17页 |
3. 高校基建管理 | 第17-18页 |
4. 寻租理论 | 第18页 |
(五)研究内容及其特色 | 第18-19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2. 研究特色 | 第18-19页 |
一、当前高校基建管理模式与监管方式 | 第19-23页 |
(一) 当前高校基建管理模式 | 第19-21页 |
1. 职能制管理模式 | 第20页 |
2. 项目负责制管理模式 | 第20页 |
3. 职能项目综合管理制 | 第20页 |
4. 聘请项目管理公司代建制 | 第20-21页 |
(二) 当前高校基建监督方式 | 第21-23页 |
1. 述职制与问责制 | 第21-22页 |
2. 校内监督制 | 第22-23页 |
二、高校基建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 第23-32页 |
(一)高校基建领导及项目直接负责人管理的权力漏洞 | 第24-25页 |
1. 权力过于集中 | 第24-25页 |
2. 权力行使过程有一定隐蔽性 | 第25页 |
(二) 高校基建管理制度的漏洞 | 第25-27页 |
1. 高校基建管理工作的前期的漏洞 | 第25-26页 |
2. 高校基建招投标领域的漏洞 | 第26页 |
3. 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漏洞 | 第26-27页 |
4. 现场签证及变更环节中的漏洞 | 第27页 |
(三) 高校基建监督体系的漏洞 | 第27-28页 |
1. 高校基建内外部监督的漏洞 | 第27-28页 |
2. 高校基建审计的漏洞 | 第28页 |
(四) 高校基建人员综合素质的漏洞 | 第28-29页 |
1. 对腐败现象认识的漏洞 | 第28-29页 |
2. 基建管理者综合能力欠缺 | 第29页 |
(五) 社会大环境的漏洞 | 第29-32页 |
1. 中国整个建筑工程领域存在突出问题 | 第30页 |
2. 行政部门审批过程的漏洞 | 第30-31页 |
3. 与基建相关企业管理的漏洞 | 第31-32页 |
三、高校基建监管出现漏洞的原因 | 第32-40页 |
(一) 高校基建权力过大 | 第32-33页 |
1. 高校基建决策机制不够民主科学 | 第32页 |
2. 权利不够程序化透明化 | 第32-33页 |
(二) 高校基建管理制度不科学 | 第33-34页 |
1. 招标制度不健全 | 第33页 |
2. 程序操作不规范 | 第33页 |
3. 管理模式仍需进一步调整 | 第33-34页 |
(三) 高校基建督察体系不完善 | 第34-36页 |
1. 校内外监督工作薄弱 | 第34-35页 |
2. 审计没有完全到位 | 第35-36页 |
(四) 高校基建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第36-37页 |
1. 法律意识淡薄,忽视自身道德建设 | 第36页 |
2. 高校基建管理者工作能力不足 | 第36-37页 |
(五) 外部环境易致高校基建监管不力 | 第37-40页 |
1. 建设工程领域社会风气不佳 | 第37-38页 |
2. 政府行政审批冗长,过程流于形式 | 第38页 |
3. 企业为利益使用钱权交易 | 第38-40页 |
四、填补高校基建监管漏洞的对策 | 第40-50页 |
(一) 让高校基建权力更加阳光公正 | 第40-41页 |
1. 确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 | 第40-41页 |
2. 权力程序化透明化 | 第41页 |
(二) 改进和完善高校基建管理制度 | 第41-43页 |
1. 高校基建工程要真正做到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招投标 | 第41-42页 |
2. 严格施工现场管理,严控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 | 第42-43页 |
(三) 强化高校基建监督体系 | 第43-44页 |
1. 强化校内校外监督工作 | 第43-44页 |
2. 建立全过程审计制度 | 第44页 |
(四) 加强思想教育,提升综合能力 | 第44-47页 |
1. 广泛开展法制宣传,营造良好廉政环境 | 第45-46页 |
2. 提升高校基建人员综合能力 | 第46-47页 |
(五) 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 第47-50页 |
1. 改善建筑工程领域整体风貌 | 第47-48页 |
2. 政府简政放权,提高服务效率 | 第48页 |
3. 企业良性竞争,杜绝不法竞争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