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企业信贷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16页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目的第13页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3-14页
        1.2.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2.2 研究方法第14页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第14-16页
2 相关理论综述第16-21页
    2.1 信贷配给研究理论第16-18页
        2.1.1 国外信贷配给研究理论第16-17页
        2.1.2 国内信贷配给研究理论第17-18页
    2.2 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第18-20页
        2.2.1 互联网金融概念第18页
        2.2.2 国外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第18-19页
        2.2.3 国内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第19-20页
    2.3 现有研究评述第20-21页
3 互联网企业信贷概述第21-35页
    3.1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第21-22页
    3.2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第22-23页
    3.3 企业与企业信贷第23-26页
        3.3.1 企业信贷基本概念第23-24页
        3.3.2 企业信贷的分类第24页
        3.3.3 企业信贷的特点第24-26页
    3.4 互联网企业信贷的模式分析第26-32页
        3.4.1 互联网小额企业信贷模式第26-28页
        3.4.2 P2P小额信贷融资模式第28-29页
        3.4.3 P2B企业信贷模式第29-31页
        3.4.4 P2G企业信贷模式第31-32页
    3.5 互联网企业信贷的特点第32-35页
4 互联网企业信贷对国有银行企业信贷业务的冲击第35-42页
    4.1 互联网企业信贷的优势第35-37页
        4.1.1 基于巨大平台流量的精准营销第35-36页
        4.1.2 基于大数据的客户筛选与监控第36页
        4.1.3 基于支付平台的资金全程把控第36-37页
        4.1.4 基于完全客户导向的服务提供第37页
    4.2 互联网企业信贷对国有银行企业信贷的冲击第37-42页
        4.2.1 信贷主体发生变化,金融脱媒第37-38页
        4.2.2 基于监管差异,互联网信贷拥有更广阔的空间第38-39页
        4.2.3 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更优解决方案第39页
        4.2.4 互联网信贷客户导向服务,显著提升企业黏着度第39-40页
        4.2.5 对银行目标客户群体的介入第40-41页
        4.2.6 对潜在信贷客户群体的侵蚀第41-42页
5 中国建设银行企业信贷业务现状分析第42-54页
    5.1 中国建设银行企业信贷现状概述第42-44页
        5.1.1 中国建设银行基本情况第42-43页
        5.1.2 建设银行企业信贷现状第43-44页
    5.2 中国建设银行企业信贷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分析第44-52页
        5.2.1 互联网金融比较案例的选取第44页
        5.2.2 拍拍贷与国金宝简介第44-45页
        5.2.3 客户群体比较分析第45-46页
        5.2.4 营销模式比较分析第46-47页
        5.2.5 信贷要素比较分析第47-48页
        5.2.6 信贷产品比较分析第48-49页
        5.2.7 审批流程比较分析第49-51页
        5.2.8 风控措施比较分析第51-52页
    5.3 建设银行企业信贷的优劣势分析第52-54页
        5.3.1 建设银行企业信贷的优势第52-53页
        5.3.2 建设银行企业信贷的劣势第53-54页
6 以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国有银行企业信贷业务应对策略第54-64页
    6.1 做好企业信贷业务模块化管理第54-56页
        6.1.1 建设银行企业信贷模块的划分与优劣势分析第54-55页
        6.1.2 以模块为单位开展流程优化再造第55-56页
    6.2 加强与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的结合,实施数据信息战略第56-58页
        6.2.1 建立数据分析文化,提升决策效率第56-57页
        6.2.2 挖掘内部历史数据,加强外部合作第57-58页
        6.2.3 运用数据库,创新风险控制手段第58页
    6.3 注重金融服务产品的开发与管理第58-60页
        6.3.1 将金融产品开发提至战略高度,注重新技术运用第58-59页
        6.3.2 注重产品设计,加强产品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第59-60页
        6.3.3 做好产品信息的收集,开展全流程产品营销管理第60页
    6.4 发挥国有优势,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水平第60-64页
        6.4.1 针对企业信贷现状加强组织设计第60-61页
        6.4.2 关注客户体验,加强企业客户关系维护第61-62页
        6.4.3 充分发挥外部关系营销对各项业务的推动作用第62页
        6.4.4 设计服务质量考核评估体系,动态调整服务策略第62-63页
        6.4.5 运用互联网化营销手段,通过产品组合提升客户黏着度第63-64页
7 结论与建议第64-66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64-65页
    7.2 对未来的研究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IPA方法的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环境解说系统评估及优化
下一篇:中国农业银行A分行零售业务转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