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A方法的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环境解说系统评估及优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环境解说源起、概念与发展 | 第10页 |
1.2.2 环境解说的功能 | 第10-11页 |
1.2.3 环境解说的目的和目标 | 第11页 |
1.2.4 环境解说的受众与媒介 | 第11页 |
1.2.5 环境解说评估 | 第11-12页 |
1.2.6 自然保护区环境解说 | 第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第14-22页 |
2.1 研究地概况 | 第14-16页 |
2.1.1 自然概况 | 第14-15页 |
2.1.2 环境解说现状 | 第15-1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2.2.1 IPA分析法 | 第16-17页 |
2.2.2 问卷设计 | 第17-18页 |
2.2.3 抽样调查 | 第18-19页 |
2.2.4 环境解说系统评估模型的构建 | 第19页 |
2.2.5 环境解说系统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 第19-21页 |
2.2.6 环境解说系统评估得分计算 | 第21页 |
2.2.7 环境解说系统评估等级的确定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35页 |
3.1 游客特征分析 | 第22-24页 |
3.1.1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3.1.2 游览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3.2 整体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3.3 游客重要性—满意度感知差异分析 | 第25-28页 |
3.3.1 解说员 | 第25-26页 |
3.3.2 解说牌 | 第26页 |
3.3.3 多媒体设施 | 第26-27页 |
3.3.4 可携式出版物 | 第27-28页 |
3.3.5 游客中心 | 第28页 |
3.3.6 参与式活动 | 第28页 |
3.4 基于IPA方法的环境解说系统分析 | 第28-32页 |
3.4.1 解说员 | 第29页 |
3.4.2 解说牌 | 第29-30页 |
3.4.3 多媒体设施 | 第30页 |
3.4.4 可携式出版物 | 第30-31页 |
3.4.5 游客中心 | 第31-32页 |
3.4.6 参与式活动 | 第32页 |
3.5 IPA综合分析 | 第32-33页 |
3.6 环境解说系统评估综合得分 | 第33-35页 |
4 昆嵛山保护区环境解说系统优化建议 | 第35-40页 |
4.1 明确环境解说目标 | 第35-36页 |
4.1.1 学习目标 | 第35页 |
4.1.2 情感目标 | 第35页 |
4.1.3 行为目标 | 第35-36页 |
4.1.4 管理目标 | 第36页 |
4.2 解说媒介优化 | 第36-38页 |
4.2.1 提高解说员的专业素质水平 | 第36页 |
4.2.2 完善解说牌系统管理 | 第36-37页 |
4.2.3 增加多媒体解说服务种类 | 第37页 |
4.2.4 提高可携式出版物的质量 | 第37页 |
4.2.5 重视游客中心的功能规划 | 第37-38页 |
4.2.6 开展种类丰富的参与式活动 | 第38页 |
4.3 建立保障和反馈机制 | 第38-40页 |
4.3.1 环境解说系统评估反馈 | 第38-39页 |
4.3.2 保护区管理维护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