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智能巡航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1.2.2 在车辆纵向系统动力学方面 | 第12-13页 |
1.2.3 车辆纵向动力学控制策略 | 第13-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建模 | 第16-36页 |
2.1 发动机模型 | 第16-18页 |
2.2 液力变矩器模型 | 第18-20页 |
2.3 汽车自动变速器模型 | 第20-24页 |
2.4 整车运动系统模型 | 第24-29页 |
2.4.1 汽车驱动力 | 第25页 |
2.4.2 汽车行驶阻力 | 第25-26页 |
2.4.3 汽车制动力 | 第26-29页 |
2.5 汽车纵向动力学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29-35页 |
2.5.1 仿真工况 1——原地起步加速过程 | 第31-32页 |
2.5.2 仿真工况 2——渐加速过程 | 第32-33页 |
2.5.3 仿真工况 3——突然制动过程 | 第33-34页 |
2.5.4 仿真工况 4——节气门开度大小突变与渐变过程 | 第34-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城市工况低速行驶模糊控制策略 | 第36-53页 |
3.1 基于雷达传感器的目标识别 | 第37-40页 |
3.1.1 毫米波雷达传感器 | 第37-39页 |
3.1.2 目标的有效识别与跟踪 | 第39-40页 |
3.2 安全车距策略 | 第40-45页 |
3.2.1 固定安全车距策略 | 第41页 |
3.2.2 基于汽车动力学系统的刹车距离法策略 | 第41-43页 |
3.2.3 基于车头时距的间距策略 | 第43-44页 |
3.2.4 基于驾驶员预瞄的安全距离模型 | 第44-45页 |
3.3 低速巡航控制器的设计概述 | 第45-46页 |
3.3.1 分层式结构巡航控制器 | 第45-46页 |
3.3.2 整体式结构巡航控制器 | 第46页 |
3.4 智能巡航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46-52页 |
3.4.1 模糊控制的理论基础介绍 | 第46-50页 |
3.4.2 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模糊控制系统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基于Simulink的模糊控制器的实现 | 第53-59页 |
4.1 模糊控制逻辑工具箱简介 | 第53-58页 |
4.1.1 模糊推理系统编辑器 | 第54-55页 |
4.1.2 隶属函数编辑器 | 第55-56页 |
4.1.3 模糊规则编辑器 | 第56页 |
4.1.4 Rules观测窗 | 第56-57页 |
4.1.5 FIS输出量曲面观测窗 | 第57-58页 |
4.2 FIS与Simulink的连接 | 第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城市工况下的仿真分析与研究 | 第59-66页 |
5.1 Simulink整体仿真模型的搭建 | 第59-60页 |
5.2 低速巡航控制巡航模式的仿真研究 | 第60-65页 |
5.2.1 目标车匀加速自动起步工况 | 第60-61页 |
5.2.2 巡航车速较大,跟随前方低速行驶 | 第61-62页 |
5.2.3 前车自动减速至停车工况 | 第62-63页 |
5.2.4 前车由某一速度突然加速工况 | 第63页 |
5.2.5 前车加速——减速直至逐渐停车工况 | 第63-64页 |
5.2.6 前车加速——减速停车——起步加速工况 | 第64-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