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地聚合物胶凝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3 再生混凝土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再生集料路用性能指标研究 | 第20-26页 |
2.1 试验方案 | 第20-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2.2.1 再生粗集料路用性能指标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2 再生细集料路用性能指标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2.3 再生集料路用性能指标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3-25页 |
2.3.1 再生粗集料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3-24页 |
2.3.2 再生细集料路用性能指标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地聚合物胶凝材料及地聚合物再生混凝土试验 | 第26-36页 |
3.1 试验方案 | 第26-28页 |
3.1.1 地聚合物制备方法 | 第26页 |
3.1.2 地聚合物正交试验方案 | 第26-27页 |
3.1.3 地聚合物再生混凝土、水泥再生混凝土击实试验方案 | 第27-28页 |
3.2 胶凝材料成分测试 | 第28-29页 |
3.3 地聚合物胶凝材料配合比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9-33页 |
3.3.1 正交试验结果 | 第29-30页 |
3.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3.4 地聚合物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33-35页 |
3.4.1 再生集料筛分及级配组成 | 第33页 |
3.4.2 地聚合物再生混凝土击实试验 | 第33-34页 |
3.4.3 地聚合物再生混凝土半刚性基层材料配合比设计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地聚合物再生混凝土基层材料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 第36-56页 |
4.1 试验方案 | 第36-37页 |
4.2 试样制备及工程特性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4.2.1 试样制备 | 第37页 |
4.2.2 工程特性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53页 |
4.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44页 |
4.3.2 劈裂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4-45页 |
4.3.3 无侧限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47页 |
4.3.4 水稳定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49页 |
4.3.5 干缩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9-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五章 地聚合物再生混凝土基层力学特性分析 | 第56-80页 |
5.1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6-59页 |
5.1.1 计算荷载及计算点位的确定 | 第56-57页 |
5.1.2 地聚合物再生混凝土容许弯拉应力和设计弯沉值的确定 | 第57-58页 |
5.1.3 路面结构参数的确定 | 第58-59页 |
5.2 计算理论及计算程序介绍 | 第59-60页 |
5.2.1 计算理论 | 第59页 |
5.2.2 计算程序 | 第59-60页 |
5.3 地聚合物再生混凝土基层弯拉应力分析 | 第60-68页 |
5.3.1 地聚合物再生混凝土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 | 第60-61页 |
5.3.2 地聚合物再生混凝土基层模量对各层层底应力的影响 | 第61-64页 |
5.3.3 地聚合物再生混凝土基层厚度对各层层底应力的影响 | 第64-68页 |
5.4 地聚合物再生混凝土道路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分析 | 第68-78页 |
5.4.1 正交方案影响因素和水平的选取 | 第69页 |
5.4.2 正交试验方案及计算结果 | 第69-72页 |
5.4.3 正交试验分析 | 第72-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4页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