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5-18页 |
1 中药微丸制剂的发展 | 第15-16页 |
2 缓控释制剂的发展 | 第16页 |
3 立题依据和目的 | 第16-17页 |
4 本课题研究的设计思路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清新灵pH控制型缓释微丸制剂的处方前研究 | 第18-35页 |
一 仪器与试药 | 第18-19页 |
1 仪器 | 第18页 |
2 试药 | 第18-19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19-34页 |
1 原料药的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 | 第19-27页 |
1.1 盐酸小檗碱的鉴别及含量测定 | 第19-21页 |
1.2 黄芩苷的鉴别及含量测定 | 第21-24页 |
1.3 栀子苷的鉴别及含量测定 | 第24-27页 |
2 清新灵微丸的含量测定 | 第27-32页 |
2.1 清新灵微丸中同时测定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的含量 | 第27-30页 |
2.2 清新灵微丸中栀子苷的含量测定 | 第30-32页 |
3 微丸中盐酸小檗碱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 第32-34页 |
3.1 色谱条件 | 第32页 |
3.2 溶液的制备 | 第32-33页 |
3.3 专属性试验 | 第33页 |
3.4 线性关系试验 | 第33页 |
3.5 释放度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三 讨论 | 第34页 |
四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二章 清新灵微丸中药材提取精制工艺的研究 | 第35-45页 |
一 仪器与试药 | 第35-36页 |
1 仪器 | 第35页 |
2 试药 | 第35-36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36-44页 |
1 栀子药材提取精制工艺 | 第36-40页 |
1.1 栀子药材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36-38页 |
1.2 栀子提取液精制工艺的研究(大孔树脂柱精制工艺的确定) | 第38-39页 |
1.3 栀子苷提取精制的最佳工艺 | 第39-40页 |
2 郁金中挥发油提取及β-CD包合工艺的研究 | 第40-44页 |
2.1 郁金挥发油提取工艺 | 第40页 |
2.2 郁金挥发油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40-43页 |
2.3 郁金挥发油与β-CD包合物的鉴定 | 第43-44页 |
三 讨论 | 第44页 |
四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包衣锅法制备清新灵微丸 | 第45-58页 |
一 仪器与试药 | 第45-46页 |
1 仪器 | 第45-46页 |
2 试药 | 第46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46-56页 |
1 空白丸芯滚丸法制备微丸的原理 | 第46页 |
2 空白丸芯滚丸法制备微丸的过程 | 第46-47页 |
3 微丸粉体学性质的质量评价 | 第47页 |
3.1 粒径和粒径分布的测定 | 第47页 |
3.2 堆密度的测定 | 第47页 |
3.3 休止角的测定 | 第47页 |
3.4 脆碎度的测定 | 第47页 |
4 处方因素的影响 | 第47-50页 |
4.1 混合药粉的制备 | 第47页 |
4.2 空白丸芯 | 第47页 |
4.3 微丸的制备 | 第47-48页 |
4.4 不同润湿剂对微丸性质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 药物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4.6 处方因素影响的结果 | 第50页 |
5 工艺因素的影响 | 第50-54页 |
5.1 包衣锅转速的影响 | 第50-52页 |
5.2 制丸温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 喷枪喷雾条件的影响 | 第53-54页 |
6 正交试验工艺优化 | 第54-56页 |
6.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4页 |
6.2 微丸制备工艺试验设计 | 第54页 |
6.3 正交设计试验结果 | 第54-55页 |
6.4 最佳工艺验证 | 第55-56页 |
7 清新灵微丸溶出度测定 | 第56页 |
三 讨论 | 第56-57页 |
四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清新灵pH控制型缓释微丸的制备 | 第58-71页 |
一 仪器与试药 | 第59-60页 |
1 仪器 | 第59页 |
2 试药 | 第59-60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60-69页 |
1 工艺因素的影响 | 第60-61页 |
1.1 包衣锅转速的考察 | 第60页 |
1.2 喷枪压力的考察 | 第60页 |
1.3 喷气流量的考察 | 第60-61页 |
1.4 包衣温度的考察 | 第61页 |
1.5 最佳工艺的确定 | 第61页 |
2 处方因素的影响 | 第61-68页 |
2.1 丙烯酸树脂Ⅳ(胃溶型)包衣微丸的制备 | 第61-62页 |
2.2 丙烯酸树脂Ⅱ/Ⅲ包衣微丸的制备 | 第62-65页 |
2.3 丙烯酸树脂乳胶液包衣微丸的制备 | 第65-68页 |
3 清新灵包衣微丸在模拟人体胃肠道pH条件下的释放度 | 第68-69页 |
三 讨论 | 第69-70页 |
四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清新灵pH控制型缓释微丸的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71-76页 |
一 仪器与试药 | 第71-72页 |
1 仪器 | 第71页 |
2 试药 | 第71-72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72-74页 |
1 影响因素试验 | 第72-73页 |
1.1 高温试验 | 第72页 |
1.2 高湿试验 | 第72-73页 |
1.3 光照试验 | 第73页 |
2 加速试验 | 第73-74页 |
三 讨论 | 第74-75页 |
四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清新灵pH控制型缓释微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第76-84页 |
一 仪器与试药 | 第76-77页 |
1 仪器 | 第76页 |
2 试药 | 第76-77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77-83页 |
1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7-79页 |
1.1 盐酸小檗碱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77页 |
1.2 色谱条件 | 第77页 |
1.3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77-78页 |
1.4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78页 |
1.5 专属性试验 | 第78页 |
1.6 线性关系试验 | 第78-79页 |
1.7 最低检测浓度 | 第79页 |
1.8 精密度试验 | 第79页 |
1.9 提取回收率、方法回收率试验 | 第79页 |
2 药物动力学研究试验方案 | 第79-83页 |
2.1 参比制剂与受试制剂 | 第79-80页 |
2.2 实验动物 | 第80页 |
2.3 服药方案及血样采集 | 第80页 |
2.4 样品分析测定 | 第80-81页 |
2.5 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 | 第81-83页 |
3 相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 第83页 |
三 讨论 | 第83页 |
四 小结 | 第83-84页 |
全文总结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