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1.1 概述 | 第13页 |
1.2 菲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3-14页 |
1.3 菲的用途、来源及危害 | 第14页 |
1.4 菲污染的修复方法 | 第14-20页 |
1.4.1 菲的物化法去除 | 第14-15页 |
1.4.2 菲的生物降解 | 第15-20页 |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 第22-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活性污泥的来源 | 第22页 |
2.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2.2.1 活性污泥的培养 | 第23-24页 |
2.2.2 活性污泥的驯化 | 第24页 |
2.2.3 菲降解能力的测定 | 第24-26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2.3 测试方法 | 第27页 |
2.4 培养驯化实验结论 | 第27-30页 |
2.4.1 污泥培养过程中SS 与VSS 测定 | 第27页 |
2.4.2 COD_(Cr) 去除效果 | 第27-28页 |
2.4.3 菲降解能力的测定 | 第28-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3 菲的挥发特性及挥发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31-44页 |
3.1 挥发的理论基础 | 第31-36页 |
3.1.1 天然水体挥发模型 | 第31-33页 |
3.3.2 参数的估算 | 第33-36页 |
3.3.2.1 k_l 值的估算 | 第33-34页 |
3.3.2.2 k_g 的估算 | 第34-36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2.1 活性污泥的来源 | 第36页 |
3.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3.1 不加污泥的实验 | 第36页 |
3.3.2 加污泥的实验 | 第36-37页 |
3.4 测试方法 | 第37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3.5.1 由经验公式估算水溶液中菲的传质系数(温度设为25℃) | 第37-39页 |
3.5.2 不加污泥的挥发实验 | 第39-40页 |
3.5.3 加污泥的挥发实验 | 第40-42页 |
3.5.4 验证挥发模型 | 第42-43页 |
3.6 小结 | 第43-44页 |
4 驯化污泥对菲的吸附和降解 | 第44-6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4.1.1 活性污泥的来源 | 第44页 |
4.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4.2.1 污泥对菲的吸附实验 | 第44-45页 |
4.2.2 污泥对菲的降解实验 | 第45页 |
4.3 测试方法 | 第45-46页 |
4.3.1 污泥浓度的测定 | 第45页 |
4.3.2 菲浓度的测定 | 第45-4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6-60页 |
4.4.1 污泥对菲的吸附 | 第46-55页 |
4.4.2 污泥对菲的降解 | 第55-60页 |
4.5 小结 | 第60-61页 |
5 菌种筛选、分离及初步鉴定 | 第61-78页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61-62页 |
5.1.1 污泥来源 | 第61页 |
5.1.2 试剂与仪器 | 第61页 |
5.1.3 培养基 | 第61-62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2-64页 |
5.2.1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 第62页 |
5.2.2 菌种的扩大培养及菌种的保存 | 第62页 |
5.2.3 菌落形态的观察 | 第62-63页 |
5.2.4 16S rDAN 的PCR 扩增和序列测定 | 第63-6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7页 |
5.3.1 分离菌落形态观察 | 第64-65页 |
5.3.2 革兰氏染色结果 | 第65页 |
5.3.3 扫描电镜图片 | 第65页 |
5.3.4 测序结果 | 第65-77页 |
5.4 小结 | 第77-78页 |
6 菌株对菲的吸附和降解特性 | 第78-139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78页 |
6.1.1 菌种来源 | 第78页 |
6.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78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78-80页 |
6.2.1 菌种的活化和菌悬液储备液的制备 | 第78-79页 |
6.2.2 菌种对菲的吸附实验 | 第79页 |
6.2.3 菌种对菲的降解实验 | 第79-80页 |
6.2.4 菌种降解模型验证实验 | 第80页 |
6.3 测试方法 | 第80-81页 |
6.3.1 菌悬液浓度的测定 | 第80-81页 |
6.3.2 菲、萘浓度的测定 | 第81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81-137页 |
6.4.1 菌种对菲的吸附 | 第81-104页 |
6.4.2 菌种对低浓度菲的降解 | 第104-122页 |
6.4.3 菌株对高浓度菲的降解 | 第122-132页 |
6.4.4 菌种菲降解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132-137页 |
6.5 小结 | 第137-139页 |
7 酶促反应及菌种抑制动力学 | 第139-152页 |
7.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139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139-140页 |
7.2.1 胞内酶的提取 | 第139页 |
7.2.2 萘、菲溶液的制备 | 第139-140页 |
7.2.3 酶促反应米氏常数测定 | 第140页 |
7.2.4 竞争抑制动力学 | 第140页 |
7.2.5 底物抑制实验 | 第140页 |
7.3 菲、萘浓度的测定 | 第140页 |
7.4 结果与讨论 | 第140-151页 |
7.4.1 米-门方程 | 第140-141页 |
7.4.2 v -[S]曲线 | 第141-142页 |
7.4.3 米氏常数求解 | 第142-144页 |
7.4.4 竞争性抑制动力学 | 第144-148页 |
7.4.5 底物抑制动力学 | 第148-151页 |
7.5 小结 | 第151-152页 |
8 结论和建议 | 第152-155页 |
8.1 结论 | 第152-154页 |
8.2 建议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6页 |
个人简历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