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1 心理和谐 | 第13-15页 |
1.1.1 心理和谐的维度与内涵 | 第13页 |
1.1.2 心理和谐和心理健康的区别 | 第13页 |
1.1.3 心理和谐的测量 | 第13-14页 |
1.1.4 心理和谐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1.5 有关中学生心理和谐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1.6 影响中学生心理和谐的因素 | 第15页 |
1.2 团体心理辅导 | 第15-16页 |
1.2.1 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 | 第15-16页 |
1.2.2 国内外有关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的相关状况 | 第16页 |
1.3 团体心理辅导在提升学生心理状态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2 问题提出、研究意义与假设 | 第19-21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19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19-21页 |
3 研究一:中学生心理和谐状态研究 | 第21-2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1-22页 |
3.4 研究程序 | 第22页 |
3.5 研究结果 | 第22-26页 |
3.5.1 全体被试与全国常模差异检验 | 第22-23页 |
3.5.2 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心理和谐状态的差异检验 | 第23页 |
3.5.3 不同年级中学生心理和谐状态的差异检验 | 第23-25页 |
3.5.4 不同居住地的中学生心理和谐状态的差异检验 | 第25页 |
3.5.5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心理和谐状态的差异检验 | 第25-26页 |
3.5.6 是否担任班干部的中学生心理和谐状态的差异检验 | 第26页 |
3.6 讨论 | 第26-29页 |
4 研究二:中学生心理和谐状态的干预研究 | 第29-49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4.2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4.3 研究工具 | 第29-30页 |
4.4 研究流程 | 第30页 |
4.5 团体辅导方案 | 第30-33页 |
4.5.1 团体辅导方案的理念 | 第30-32页 |
4.5.2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理论依据 | 第32-33页 |
4.6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主要内容 | 第33-39页 |
4.7 研究结果 | 第39-41页 |
4.7.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心理和谐状态比较 | 第39页 |
4.7.2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心理和谐状态比较 | 第39-40页 |
4.7.3 对照组前后测心理和谐状态比较 | 第40页 |
4.7.4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的心理和谐状态比较情况 | 第40-41页 |
4.7.5 实验组前后测之差与对照组前后测之差比较 | 第41页 |
4.8 团体成员以及领导者对团体活动的感悟 | 第41-44页 |
4.9 结果讨论 | 第44-49页 |
4.9.1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心理和谐状态整体干预有效性的分析 | 第44-45页 |
4.9.2 团体干预有效的原因分析 | 第45-46页 |
4.9.3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中的其它治疗因子 | 第46-49页 |
5 总讨论 | 第49-51页 |
5.1 研究一与研究二的相关性 | 第49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9-50页 |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0-51页 |
6 结论 | 第51-53页 |
7 教育建议 | 第53-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一 | 第61-63页 |
附录二 | 第63-65页 |
附录三 | 第65-67页 |
附录四 | 第67-83页 |
附录五 | 第83-91页 |
后记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