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9-19页 |
(一) 立论依据(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9-11页 |
1. 选题的缘起 | 第9-10页 |
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理论依据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1. 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 研究方法、创新点、难点 | 第15-17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重点和难点 | 第16页 |
3.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四) 论文思路 | 第17-19页 |
1. 论文思路 | 第17-19页 |
一、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其渊源 | 第19-30页 |
(一) 杜亚泉生平与思想历程 | 第19-21页 |
1. 甲午战败,实学救国 | 第19-20页 |
2. 主笔东方,针砭时政 | 第20-21页 |
3. 新旧论争,一生言和 | 第21页 |
(二) 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21-24页 |
1. 政治背景 | 第22-23页 |
2. 经济背景 | 第23-24页 |
3. 文化背景 | 第24页 |
(三) 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渊源 | 第24-30页 |
1. 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 第25-28页 |
2. 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与英伦自由主义思想 | 第28-29页 |
3. 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29-30页 |
二、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色 | 第30-40页 |
(一) 接续主义是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1. 进步与保守的调和 | 第30页 |
2. 国家与国民的调和 | 第30-31页 |
(二) 政治力的对抗调和是民主共和的实现方式 | 第31-35页 |
1. 政力对抗调和中的人民政治力与政府政治力 | 第32-33页 |
2. 政力对抗调和中的政党 | 第33-35页 |
(三) 社会调和是政治调和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 第35-37页 |
1. 政府权力与社会的调和 | 第35-36页 |
2. 集权与分权的调和 | 第36-37页 |
(四) 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的特色 | 第37-40页 |
1. 不照搬西方制度,结合本国国情 | 第37页 |
2. 反对用暴力手段实现民主共和政治 | 第37-38页 |
3. 培育具有宽容精神的国民 | 第38-40页 |
三、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的评价 | 第40-48页 |
(一) 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的评价原则 | 第40-41页 |
1. 一分为二的原则 | 第40页 |
2. 时代性原则 | 第40-41页 |
3. 横向比较原则 | 第41页 |
(二) 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的进步性 | 第41-45页 |
1. 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的积极作用 | 第41-43页 |
2. 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打破了传统的一元化模式 | 第43-44页 |
3. 杜亚泉的政治调和思想具有强烈的政治理性色彩 | 第44-45页 |
(三) 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的局限性 | 第45-48页 |
1. 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的自身缺陷 | 第46页 |
2. 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的现实困境 | 第46-48页 |
四 杜亚泉政治调和思想的启示 | 第48-59页 |
(一) 国家民主政治建设 | 第48-51页 |
1. 宽松的社会氛围是政治民主发展的前提 | 第49-50页 |
2. 政治民主建设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 第50-51页 |
3. 政治理性是政治民主建设的精神资源 | 第51页 |
(二) 社会现代化发展 | 第51-54页 |
1. 多元宽容精神是培育社会文化环境的核心 | 第52页 |
2. “和”的文化理念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纽带 | 第52-53页 |
3. 理性精神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精神支柱 | 第53-54页 |
(三) 公民素质的建构 | 第54-59页 |
1. 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培育公民民主意识 | 第55页 |
2. 培育公民理性精神,扩大公民政治参与 | 第55-57页 |
3. 培育宽容精神的公民,营造宽容政治环境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