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 1.2.1 层叠型PV-TE混合发电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1.2.2 新型热电材料的研究 | 第18-20页 | 
| 1.2.3 热电材料的应用简介 | 第20-22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5-35页 | 
| 2.1 传热学理论 | 第25-26页 | 
| 2.1.1 热传导 | 第25页 | 
| 2.1.2 热对流 | 第25-26页 | 
| 2.1.3 热辐射 | 第26页 | 
| 2.2 光伏发电 | 第26-29页 | 
| 2.2.1 硅太阳能电池结构 | 第26-27页 | 
| 2.2.2 光伏电池等效电路和伏安特性 | 第27-28页 | 
| 2.2.3 光伏电池温度特性 | 第28-29页 | 
| 2.3 温差发电理论 | 第29-33页 | 
| 2.3.1 赛贝克效应 | 第29-30页 | 
| 2.3.2 白尔贴效应 | 第30页 | 
| 2.3.3 汤姆逊效应 | 第30页 | 
| 2.3.4 开尔文关系式 | 第30页 | 
| 2.3.5 热电模块参数 | 第30-33页 | 
| 2.4 层叠型PV-TE混合发电系统的等效电路 | 第33-3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热电模块的多物理场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 第35-53页 | 
| 3.1 热电模块的多物理场数值模拟 | 第35-45页 | 
| 3.1.1 模型描述 | 第35-36页 | 
| 3.1.2 控制方程 | 第36-37页 | 
| 3.1.3 边界条件 | 第37-38页 | 
| 3.1.4 模拟结果分析及优化 | 第38-45页 | 
| 3.2 热电模块的实验研究 | 第45-50页 | 
| 3.2.1 实验平台 | 第46-48页 | 
|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0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 第4章 混合发电系统的数值模拟及优化 | 第53-71页 | 
| 4.1 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53-59页 | 
| 4.1.1 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热模型 | 第53-57页 | 
| 4.1.2 热电模块两端的温度 | 第57页 | 
| 4.1.3 散热器底面与周围空气之间的热阻 | 第57-59页 | 
| 4.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9-69页 | 
| 4.2.1 光照强度对PV-TE混合发电系统的影响 | 第59-62页 | 
| 4.2.2 空气温度和风速对PV1-TE混合发电系统的影响 | 第62-64页 | 
| 4.2.3 PV1-TE冷端散热能力对PV1-TE混合发电系统的影响 | 第64-65页 | 
| 4.2.4 PV1-TE混合发电系统中热电模块的优化 | 第65-67页 | 
| 4.2.5 热电单元长度对PV1-TE混合发电系统中的影响 | 第67-6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5章 混合发电系统的实验研究 | 第71-79页 | 
| 5.1 实验过程 | 第71-72页 | 
| 5.1.1 光伏电池的制备 | 第71-72页 | 
| 5.1.2 PV1-TE混合发电系统的制备 | 第72页 | 
| 5.1.3 样机的性能测试 | 第72页 |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2-77页 | 
| 5.2.1 PV1-TE混合发电系统的输出特性 | 第72-74页 | 
| 5.2.2 光照强度对PV1-TE混合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74-75页 | 
| 5.2.3 冷却能力对PV1-TE混合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75-77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第79-81页 | 
| 6.1 论文总结 | 第79-80页 | 
| 6.2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