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对象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半”字研究 | 第9-10页 |
1.2.2 “半 X 不 Y”格式及性质研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语料来源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半 X 不 Y”结构分析 | 第12-21页 |
2.1 “半 X 不 Y”格式构成 | 第12-16页 |
2.1.1 “半 X 不 Y”格式的构成成分 | 第13-15页 |
2.1.2 “半 X 不 Y”格式的性质 | 第15-16页 |
2.1.3 “半 X 不 Y”格式研究方向 | 第16页 |
2.2 “半 X 不 Y”中 X 、Y 音节数量与制约机制 | 第16-18页 |
2.2.1 韵律句法的因素 | 第16-17页 |
2.2.2 语言和谐因素 | 第17-18页 |
2.3 “半 X 不 Y”格式中 X、Y 语序分析 | 第18-20页 |
2.3.1 变量 X、Y 顺序 | 第18-19页 |
2.3.2 变量 X、Y 顺序选择机制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半 X 不 Y”格式的语义分析及其概念化过程 | 第21-30页 |
3.1 “半 X 不 Y”格式的结构意义 | 第21-22页 |
3.2 “半 X 不 Y”格式的语义重心 | 第22-27页 |
3.2.1 X 与 Y 的语义关系 | 第22-23页 |
3.2.2 “半 X 不 X”格式的语义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3.2.3 “半 X 不 Y”格式的语义重心 | 第24-27页 |
3.3 “半 X 不 Y”体现的感情意义 | 第27-28页 |
3.4 “半 X 不 Y”格式的概念化过程 | 第28-29页 |
3.4.1 “半 X 不 Y”格式的抽离过程 | 第28-29页 |
3.4.2 “半 X 不 Y”格式的概念化 | 第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半 X 不 Y”格式语义获得机制 | 第30-34页 |
4.1 “半 X 不 Y”格式的羡余机制 | 第30-31页 |
4.2 “半 X 不 Y”格式的级差机制 | 第31-3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