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现代汉语“半X不Y”格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对象第8-9页
    1.2 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半”字研究第9-10页
        1.2.2 “半 X 不 Y”格式及性质研究第10-11页
    1.3 研究方法第11页
    1.4 语料来源第11-12页
第二章 “半 X 不 Y”结构分析第12-21页
    2.1 “半 X 不 Y”格式构成第12-16页
        2.1.1 “半 X 不 Y”格式的构成成分第13-15页
        2.1.2 “半 X 不 Y”格式的性质第15-16页
        2.1.3 “半 X 不 Y”格式研究方向第16页
    2.2 “半 X 不 Y”中 X 、Y 音节数量与制约机制第16-18页
        2.2.1 韵律句法的因素第16-17页
        2.2.2 语言和谐因素第17-18页
    2.3 “半 X 不 Y”格式中 X、Y 语序分析第18-20页
        2.3.1 变量 X、Y 顺序第18-19页
        2.3.2 变量 X、Y 顺序选择机制第19-20页
    2.4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半 X 不 Y”格式的语义分析及其概念化过程第21-30页
    3.1 “半 X 不 Y”格式的结构意义第21-22页
    3.2 “半 X 不 Y”格式的语义重心第22-27页
        3.2.1 X 与 Y 的语义关系第22-23页
        3.2.2 “半 X 不 X”格式的语义特征分析第23-24页
        3.2.3 “半 X 不 Y”格式的语义重心第24-27页
    3.3 “半 X 不 Y”体现的感情意义第27-28页
    3.4 “半 X 不 Y”格式的概念化过程第28-29页
        3.4.1 “半 X 不 Y”格式的抽离过程第28-29页
        3.4.2 “半 X 不 Y”格式的概念化第29页
    3.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四章 “半 X 不 Y”格式语义获得机制第30-34页
    4.1 “半 X 不 Y”格式的羡余机制第30-31页
    4.2 “半 X 不 Y”格式的级差机制第31-33页
    4.3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五章 结语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8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38-39页
致谢第39页

论文共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去乙酰化酶(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对早产儿氧暴露后体内活性氧簇产生的影响
下一篇: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个性化吸痰深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