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10-24页 |
1.1 大米中镉来源及存在状态 | 第10-11页 |
1.1.1 大米中镉来源 | 第10-11页 |
1.1.2 大米中镉存在状态 | 第11页 |
1.2 大米中镉对人的危害 | 第11-12页 |
1.3 镉的分析方法 | 第12-16页 |
1.3.1 分光光度法 | 第13-14页 |
1.3.2 原子吸收光谱法 | 第14-15页 |
1.3.3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 | 第15-16页 |
1.3.4 ICP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法 | 第16页 |
1.4 进样技术 | 第16-23页 |
1.4.1 液体进样 | 第16-17页 |
1.4.2 气体进样 | 第17页 |
1.4.3 直接进样 | 第17-23页 |
1.5 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4页 |
2.1.1 试剂 | 第24页 |
2.1.2 仪器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样品粒度确定 | 第24页 |
2.2.2 悬浮液的选择 | 第24-25页 |
2.2.2.1 0.5 %(m/v)琼脂溶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2.2.2.2 2%(v/v)OP乳化剂的配制 | 第25页 |
2.2.2.3 10%(v/v)丙三醇的配制 | 第25页 |
2.2.2.4 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配制 | 第25页 |
2.2.3 硝酸用量 | 第25页 |
2.2.4 过氧化氢用量确定 | 第25页 |
2.2.5 超声水浴分散时间确定 | 第25页 |
2.2.6 石墨炉升温程序确定 | 第25页 |
2.2.7 基改剂配制及正交实验 | 第25-26页 |
2.3 标准溶液配制 | 第26页 |
2.4 精密度 | 第26页 |
2.5 回收实验 | 第26页 |
2.6 与湿消解液体进样的比较 | 第26-27页 |
2.6.1 湿消解样品的处理 | 第26页 |
2.6.2 标准溶液配制及匹配溶液配制 | 第26-27页 |
2.6.3 精密度 | 第27页 |
2.6.4 回收实验 | 第2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8页 |
3.1 样品粒度确定 | 第27-28页 |
3.2 悬浮液 | 第28-29页 |
3.3 肖酸浓度确定 | 第29-31页 |
3.4 过氧化氢用量确定 | 第31-32页 |
3.6 石墨炉升温程序选择 | 第32-33页 |
3.6.1 干燥阶段 | 第32页 |
3.6.2 灰化阶段 | 第32-33页 |
3.6.3 原子化阶段 | 第33页 |
3.7 基改剂比例及正交实验 | 第33-35页 |
3.8 标准曲线 | 第35页 |
3.9 精密度 | 第35-36页 |
3.9.1 回收实验 | 第36页 |
3.10 与湿消解液体进样的比较 | 第36-38页 |
3.10.1 标准曲线 | 第36-37页 |
3.10.2 精密度及回收试验 | 第37页 |
3.10.3 精密度 | 第37页 |
3.10.4 回收试验 | 第37-38页 |
3.11 两种测定方法的比较 | 第38页 |
3.12 方法检出限 | 第38页 |
4 结论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