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规划设计中的整体生态策略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生态住区理论与实践综述 | 第16-30页 |
2.1 生态住区理论 | 第16-18页 |
2.1.1 生态住区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2.2 国外生态住区基本状况 | 第18-21页 |
2.2.1 生态住区实践类型 | 第18-19页 |
2.2.2 国外生态住区实践现状 | 第19-21页 |
2.3 生态住区评估体系 | 第21-26页 |
2.3.1 国外生态住区评估体系 | 第21-25页 |
2.3.2 我国生态住区评估体系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2.4 我国生态住区发展及现状 | 第26-28页 |
2.4.1 我国生态住区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2.4.2 我国生态住区实践现状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生态住区案例分析 | 第30-68页 |
3.1 案例选取的标准 | 第30页 |
3.2 慕尼黑里姆会展新城 | 第30-46页 |
3.2.1 项目概述 | 第30-32页 |
3.2.2 住区总体布局 | 第32-38页 |
3.2.3 住区交通 | 第38-41页 |
3.2.4 住区水资源 | 第41-43页 |
3.2.5 住区能源 | 第43-45页 |
3.2.6 废弃物管理 | 第45-46页 |
3.2.7 小结 | 第46页 |
3.3 汉诺威康斯伯格生态住区 | 第46-58页 |
3.3.1 项目概述 | 第46-49页 |
3.3.2 住区总体布局 | 第49-52页 |
3.3.3 住区交通 | 第52-53页 |
3.3.4 住区能源 | 第53-55页 |
3.3.5 住区水资源 | 第55-57页 |
3.3.6 废弃物管理 | 第57页 |
3.3.7 小结 | 第57-58页 |
3.4 上海崇明陈家镇国际生态住区 | 第58-65页 |
3.4.1 项目概述 | 第58-60页 |
3.4.2 住区总体布局 | 第60-62页 |
3.4.3 住区交通 | 第62-63页 |
3.4.4 住区能源 | 第63-64页 |
3.4.5 住区水资源 | 第64页 |
3.4.6 废弃物管理 | 第64-65页 |
3.4.7 小结 | 第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四章 规划设计中的整体生态策略 | 第68-82页 |
4.1 宏观层面——生态住区与外部环境协调 | 第68-72页 |
4.1.1 调节住区微气候 | 第68-69页 |
4.1.2 加强绿地系统建设 | 第69-71页 |
4.1.3 优化住区与外部的交通联系 | 第71-72页 |
4.2 中观层面——住区内部生态空间网络构建 | 第72-75页 |
4.2.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第72-73页 |
4.2.2 优化住区交通网络 | 第73-74页 |
4.2.3 合理布局住区功能结构 | 第74页 |
4.2.4 构造绿化景观系统 | 第74-75页 |
4.3 微观层面——住区的生态技术措施 | 第75-82页 |
4.3.1 降低水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 | 第75-78页 |
4.3.2 充分利用节能技术,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 | 第78-81页 |
4.3.3 分类回收垃圾,减少废弃物排放 | 第81-8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82-84页 |
5.1 国内外生态住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82页 |
5.2 住区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策略整合 | 第82-83页 |
5.3 不足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