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21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8-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五、研究设计与框架 | 第18-21页 |
第一章 网络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 第21-26页 |
一、网络治理产生的学术背景 | 第21-22页 |
二、网络治理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 第22-26页 |
第二章 网络治理视角下民办高校外部治理结构的现实困境 | 第26-37页 |
一、治理目标的分歧 | 第26-29页 |
(一) 政府目标——民办高校作为公办高校的补充 | 第26-27页 |
(二) 民办高校的目标——投资办学的营利性追求 | 第27-28页 |
(三) 社会主体的目标——歧视的监督 | 第28-29页 |
二、治理主体的混乱 | 第29-31页 |
(一) 政府的越位与缺位 | 第29-30页 |
(二) 社会参与的缺位与失位 | 第30页 |
(三) 民办高校自主性的缺失与扭曲 | 第30-31页 |
三、治理模式的失灵 | 第31-34页 |
(一) 民办高校外部科层治理的失败 | 第31-32页 |
(二) 民办高校外部市场治理的失灵 | 第32-34页 |
四、治理结构的松散 | 第34-37页 |
(一) 外部治理主体间的关系淡漠 | 第34-35页 |
(二) 外部治理结构的松散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网络治理视角下民办高校外部治理结构困境的归因分析 | 第37-50页 |
一、外部治理结构中信任、协调与合作的缺失 | 第37-41页 |
(一) 民办高校与政府的信任、协调与合作缺失 | 第37-39页 |
(二) 民办高校与社会主体的信任、协调与合作缺失 | 第39-41页 |
二、政府作为网络构建者的缺失与公民社会的不健全 | 第41-45页 |
(一) 网络构建者的缺失:政府角色混乱与权力泛化 | 第41-43页 |
(二) 公民社会的不健全:教育中介组织发育不全 | 第43-45页 |
三、网络中共同行为规范的落后 | 第45-46页 |
四、网络主体对资源依赖与权力共享的忽视 | 第46-50页 |
(一) 资源相互依赖的缺乏 | 第46-47页 |
(二) 权力彼此共享的忽视 | 第47-50页 |
第四章 网络治理视角下民办高校外部治理结构的合理重构 | 第50-58页 |
一、转变政府角色,重构政府能力 | 第50-53页 |
(一) 政府角色:由全能型政府到网络化政府 | 第50-52页 |
(二) 政府能力:由直接行政管理到间接宏观管理 | 第52-53页 |
二、合理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扩大社会参与 | 第53-55页 |
(一) 合理引入市场机制 | 第53-54页 |
(二) 扩大社会参与,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中介组织 | 第54-55页 |
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民办高校外部网络治理模式 | 第55-58页 |
(一) 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核心 | 第55-57页 |
(二) 构建民办高校、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间的合作网络关系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一) 著作类 | 第59页 |
(二) 论文类 | 第59-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