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电影中暴力元素运用的视觉传播研究--基于影像叙事和受众观影心理的双重视角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4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选题意义第11-12页
        (一)理论意义第11页
        (二)现实意义第11-12页
    三、文献综述第12-13页
    四、研究方法第13页
    五、创新之处第13-14页
一、影像叙事中的暴力元素第14-20页
    (一)对电影中暴力元素的解读第14-16页
        1.“暴力”的概念第14-15页
        2.暴力电影的定义第15页
        3.电影中的暴力元素第15-16页
    (二)电影中暴力元素运用的演变历程第16-20页
        1.暴力遭禁的年代(20 世纪30年代——20 世纪60年代)第16-17页
        2.暴力的萌芽期(20 世纪60年代——20 世纪70年代)第17页
        3.暴力表现成熟期(20 世纪80年代——20 世纪90年代)第17-18页
        4.打破文化壁垒的融合发展阶段(20 世纪90年代至今)第18-20页
二、消费文化背景下视觉传达的叙事特征与审美表现第20-26页
    (一)视觉时代的消费文化第20-22页
    (二)当代影像生态环境及叙事特征第22-23页
    (三)受众观影心理与审美心理分析第23-26页
        1.受众的观影心理需求第23-24页
        2.大众审美观念的变迁第24-26页
三、不同类型电影中暴力元素运用的视觉传达分析第26-34页
    (一)电影不会比现实更残酷——《熔炉》(2011)第27-28页
    (二)“正义”的反派——《这个杀手不太冷》(1994)第28-29页
    (三)恐怖的源头是人性——《釜山行》(2016)第29-30页
    (四)平等观念的推进——《我的野蛮女友》(2001)第30-32页
    (五)正义的力量——《功夫熊猫》(2008、2011、2016)第32-34页
四、电影中暴力元素的影响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第34-40页
    (一)暴力元素不该为“模仿游戏”买单第34-35页
    (二)“象牙塔”的噩梦——校园暴力第35-38页
        1.校园暴力行为影响因素第35-36页
        2.青少年暴力电影视听特征分析第36-37页
        3.暴力电影不是校园暴力的教科书第37-38页
    (三)由暴力彰显的性别权力第38-40页
五、电影中暴力元素运用的审美体验第40-44页
    (一)喜剧化的情节处理第40-41页
    (二)唯美化的动作设置第41页
    (三)奇幻化的场面设计第41-42页
    (四)风格化的血腥画面第42-44页
代结语:演进与嬗变——对当代电影暴力元素运用的再思考第44-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微信订阅号的人格化模型研究
下一篇:微信朋友圈广告传播机制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