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联吡啶钌配合物在光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11-23页 |
1.2.1 联吡啶钌配合物在光催化还原水制氢体系中的应用 | 第11-13页 |
1.2.2 联吡啶钌配合物在光催化水氧化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1.2.3 联吡啶配合物在光催化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 第15-21页 |
1.2.4 联吡啶钌配合物在二氧化碳还原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1.3 芳香杂环化合物的催化加氢 | 第23-29页 |
1.3.1 芳香杂环化合物催化加氢 | 第23-24页 |
1.3.2 以贵金属为催化活性中心的芳烃还原 | 第24-27页 |
1.3.3 以非贵金属为催化活性中心的芳烃还原 | 第27-28页 |
1.3.4 以金属配合物为催化活性中心的芳烃还原 | 第28-29页 |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 | 第29-31页 |
第2章 联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 第31-44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联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32页 |
2.3 联吡啶钌配合物的光谱性质研究 | 第32-34页 |
2.4 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34页 |
2.5 配合物作为光敏剂,光催化产氢研究 | 第34-42页 |
2.5.1 三组分体系光催化产氢实验 | 第35页 |
2.5.2 不同牺牲剂量体系光催化产氢实验 | 第35-36页 |
2.5.3 以配合物C1和配合物C2作为光敏剂的光催化产氢实验 | 第36-38页 |
2.5.4 不同光敏剂量的光催化产氢实验 | 第38-39页 |
2.5.5 不同催化剂量的光催化产氢实验 | 第39-40页 |
2.5.6 不同催化剂光催化产氢实验 | 第40-41页 |
2.5.7 以Fe(TEOA)_2Cl_3为催化剂,光照1小时内的产氢实验 | 第41-42页 |
2.6 Fe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42-4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Ni_2P/NH_3BH_3体系在室温常压下催化 1,8-萘啶衍生物加氢 | 第44-51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1,8-萘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45页 |
3.3 催化剂Ni_2P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45-46页 |
3.3.1 催化剂Ni_2P的制备 | 第45页 |
3.3.2 催化剂Ni_2P的表征 | 第45-46页 |
3.4 催化加氢的步骤 | 第46-47页 |
3.5 催化加氢后产物的结构表征 | 第47-48页 |
3.6 催化加氢的结果讨论 | 第48-50页 |
3.7 反应机理推测 | 第5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实验部分 | 第51-60页 |
4.1 试剂和仪器 | 第51-52页 |
4.2 气体 | 第5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4.3.1 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测量 | 第52页 |
4.3.2 粉末X-射线电子衍射仪 | 第52页 |
4.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 第52-53页 |
4.4 电化学测试 | 第53页 |
4.5 光催化产氢实验 | 第53-54页 |
4.6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54-60页 |
4.6.1 联吡啶钌配合物C1的合成 | 第54-55页 |
4.6.2 联吡啶钌配合物C2的合成 | 第55-56页 |
4.6.3 1,8-萘啶衍生物的合成 | 第56-60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附录 此篇论文中相关化合物的核磁谱图及质谱图 | 第70-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