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5页 |
1.1 光催化还原CO_2的反应机理和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1.1.1 人工模拟光合作用 | 第11-12页 |
1.1.2 光催化还原CO_2的反应机理 | 第12-13页 |
1.1.3 光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2 新型光敏剂的应用概述 | 第20-21页 |
1.3 酞菁类金属配合物 | 第21-22页 |
1.4 TiO2在光催化CO_2方面的应用 | 第22-23页 |
1.5 论文设计思想 | 第23-25页 |
第2章 [CD-Ru(bpy)_3]~(2+)配合物光催化CO_2还原研究 | 第25-37页 |
2.1 概述 | 第25页 |
2.2 本章合成配合物的结构 | 第25-26页 |
2.3 光、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26-27页 |
2.3.1 配合物R与[Ru(bpy)_3]~(2+)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26-27页 |
2.3.2 配合物R的电化学性质 | 第27页 |
2.4 光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 | 第27-35页 |
2.4.1 光催化体系的空白实验 | 第28-29页 |
2.4.2 BIH作为牺牲剂对体系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3 [CD-Ru(bpy)_3]~(2+)作为光敏剂对体系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4 不同溶剂对光催化体系的影响 | 第31页 |
2.4.5 光敏剂与催化剂比例的确定 | 第31-33页 |
2.4.6 不同金属催化剂的效果 | 第33-34页 |
2.4.7 最优条件下光催化还原CO_2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新型酞菁类配合物光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 | 第37-46页 |
3.1 概述 | 第37页 |
3.2 本章合成配合物的结构 | 第37-38页 |
3.3 光、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38-39页 |
3.3.1 四种CoPc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8-39页 |
3.3.2 C~2、C~4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39页 |
3.4 四种CoPc配合物光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 | 第39-44页 |
3.4.1 光催化体系的空白实验 | 第40页 |
3.4.2 光敏剂的筛选 | 第40-41页 |
3.4.3 溶剂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4 C~2、C~4浓度的优化 | 第42-44页 |
3.4.5 最优条件下光催化还原CO_2 | 第44页 |
3.5 CoPc配合物光催化还原CO_2的反应机理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实验部分 | 第46-66页 |
4.1 试剂和仪器 | 第46-48页 |
4.1.1 试剂 | 第46-47页 |
4.1.2 实验中用到的仪器 | 第47-4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4.2.1 光催化还原CO_2 | 第48页 |
4.2.2 紫外-可见光谱的测定 | 第48页 |
4.2.3 电化学性质测试 | 第48-49页 |
4.3 合成步骤 | 第49-66页 |
4.3.1 配合物R的合成 | 第49-52页 |
4.3.2 酞菁类配合物合成 | 第52-63页 |
4.3.3 [M(TEOA)_2]Cl_X的(M=Fe,Co,Ni;X=2,3)合成 | 第63-64页 |
4.3.4 BIH的合成 | 第64-66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