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连续倒塌的定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带转换层建筑结构的特点 | 第15-16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2 结构抗连续倒塌分析的基本原则 | 第17-27页 |
2.1 拉结强度法 | 第17页 |
2.2 概念设计法 | 第17-18页 |
2.3 拆除构件法及撤柱原则 | 第18-20页 |
2.4 能量平衡原理 | 第20-23页 |
2.4.1 概述 | 第20-21页 |
2.4.2 梁机制下结构的线性抗力需求 | 第21-22页 |
2.4.3 梁机制下结构的非线性抗力需求 | 第22-23页 |
2.5 荷载组合情况及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6 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 第24-25页 |
2.6.1 ACI规范中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 第24页 |
2.6.2 DOD规范中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 第24-25页 |
2.6.3 GSA规范中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 第25页 |
2.7 构件破坏准则及本文的判定标准 | 第25-2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带转换层的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分析 | 第27-41页 |
3.1 SAP2000软件介绍 | 第27-28页 |
3.2 概述 | 第28-32页 |
3.2.1 基本信息 | 第28-30页 |
3.2.2 连续倒塌分析假定 | 第30-31页 |
3.2.3 建立基本模型步骤 | 第31-32页 |
3.2.4 分析工况和破坏准则 | 第32页 |
3.3 运行分析 | 第32-40页 |
3.3.1 线性静力分析 | 第32-36页 |
3.3.2 线性动力分析 | 第36-38页 |
3.3.3 非线性静力分析 | 第38-39页 |
3.3.4 非线性动力分析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不同位置构件失效下对结构整体的影响对比分析 | 第41-57页 |
4.1 概述 | 第41页 |
4.2 首层不同位置柱失效后连续倒塌分析 | 第41-46页 |
4.2.1 首层结构构件的重要性 | 第41页 |
4.2.2 拆除首层角柱分析 | 第41-43页 |
4.2.3 拆除首层短边中柱分析 | 第43-44页 |
4.2.4 拆除首层内部柱分析 | 第44-46页 |
4.3 中间层不同位置柱失效后连续倒塌分析 | 第46-50页 |
4.3.1 中间层(转换层)位置构件重要性 | 第46页 |
4.3.2 拆除转换层的角柱 | 第46-47页 |
4.3.3 拆除转换层的短边中柱 | 第47-49页 |
4.3.4 拆除转换层的内部柱 | 第49-50页 |
4.4 顶层不同位置柱失效后连续倒塌分析 | 第50-54页 |
4.4.1 顶层位置重要性 | 第50-51页 |
4.4.2 拆除顶层结构的内部柱 | 第51-52页 |
4.4.3 拆除顶层结构长边中柱 | 第52页 |
4.4.4 拆除顶层结构短边中柱 | 第52-53页 |
4.4.5 拆除顶层结构角柱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5 不同位置构件失效的非线性静力分析 | 第57-64页 |
5.1 概述 | 第57页 |
5.2 首层结构不同位置构件拆除后的PUSH-OVER分析 | 第57-60页 |
5.2.1 首层角柱拆除 | 第57-59页 |
5.2.2 首层内部柱 | 第59-60页 |
5.3 转换层结构不同位置构件拆除后的PUSH-OVER分析 | 第60-63页 |
5.3.1 拆除转换层角柱 | 第60-61页 |
5.3.2 拆除转换层内部柱 | 第61-63页 |
5.4 顶层结构不同位置构件拆除后的PUSH-OVER分析 | 第63页 |
5.4.1 拆除顶层角柱 | 第63页 |
5.4.2 拆除顶层内部柱 | 第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