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 钢管混凝土的种类和特点第12-13页
    1.3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第13-16页
        1.3.1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3 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1 研究目的第16页
        1.4.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3 研究路线第17-18页
2 再生混凝土的基础理论研究第18-24页
    2.1 再生粗骨料的分级与生产加工第18-20页
    2.2 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第20-23页
        2.2.1 抗压强度第20-21页
        2.2.2 再生混凝土单轴压应力-应变关系第21-22页
        2.2.3 再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第22页
        2.2.4 再生混凝土单轴拉应力-应变关系第22页
        2.2.5 再生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第22-23页
    2.3 本章小结第23-24页
3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4-44页
    3.1 概述第24页
    3.2 有限单元法基础理论第24-25页
        3.2.1 有限元单元法介绍第24-25页
        3.2.2 非线性有限单元问题及解法第25页
    3.3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有限元建模理论第25-32页
        3.3.1 材料本构模型第25-31页
        3.3.2 有限元模型单元与网格第31页
        3.3.3 边界条件和荷载第31-32页
        3.3.4 结构的相互作用第32页
    3.4 有限元基本模型概况第32-35页
    3.5 有限元基本模型验证第35-40页
        3.5.1 滞回曲线对比第35-36页
        3.5.2 骨架曲线对比第36-37页
        3.5.3 耗能对比第37-38页
        3.5.4 刚度退化对比第38-39页
        3.5.5 破坏形态对比第39-40页
    3.6 基本模型应力发展分析第40-42页
    3.7 钢管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分析第42-43页
    3.8 本章小结第43-44页
4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第44-71页
    4.1 概述第44页
    4.2 影响参数设计第44-45页
    4.3 取代率的影响(QDL系列)第45-51页
        4.3.1 滞回性能第45-47页
        4.3.2 骨架曲线第47-48页
        4.3.3 刚度退化第48-49页
        4.3.4 承载力退化第49页
        4.3.5 QDL系列框架应力云图第49-51页
    4.4 轴压比的影响(ZYB系列)第51-56页
        4.4.1 滞回性能第51-52页
        4.4.2 骨架曲线第52-53页
        4.4.3 刚度退化第53-54页
        4.4.4 承载力退化第54页
        4.4.5 ZYB系列框架应力云图第54-56页
    4.5 钢管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TQD系列)第56-61页
        4.5.1 滞回性能第56-57页
        4.5.2 骨架曲线第57-58页
        4.5.3 刚度退化第58-59页
        4.5.4 承载力退化第59页
        4.5.5 TQD系列框架应力云图第59-61页
    4.6 方钢管屈服强度的影响(GQD系列)第61-65页
        4.6.1 滞回性能第61-62页
        4.6.2 骨架曲线第62-63页
        4.6.3 刚度退化第63页
        4.6.4 承载力退化第63-64页
        4.6.5 GQD系列框架应力云图第64-65页
    4.7 钢管厚度的影响(GGH系列)第65-70页
        4.7.1 滞回性能第65-66页
        4.7.2 骨架曲线第66-67页
        4.7.3 刚度退化第67-68页
        4.7.4 承载力退化第68页
        4.7.5 GGH系列框架应力云图第68-70页
    4.8 本章小结第70-71页
5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5.1 结论第71页
    5.2 展望第71-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地区生态护坡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带有转换层的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