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 | 第11-12页 |
1.2 河南省水资源概况 | 第12-13页 |
1.2.1 河南省水源地调查情况 | 第12-13页 |
1.2.2 南水北调河南受水城市水资源概况 | 第13页 |
1.3 饮用水水质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外水质评价方法 | 第13-14页 |
1.3.2 国内水质评价方法 | 第14-16页 |
1.3.3 本研究所用水质评价方法 | 第16-17页 |
1.4 饮用水强化混凝技术概况 | 第17-21页 |
1.4.1 常规处理技术 | 第17-18页 |
1.4.2 混凝机理 | 第18-19页 |
1.4.3 强化混凝技术措施 | 第19-21页 |
1.5 课题来源、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1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21页 |
1.5.2 选题依据和实践意义 | 第21页 |
1.5.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6 创新点 | 第21-23页 |
2 试验方案 | 第23-29页 |
2.1 试验设备 | 第23-25页 |
2.2 测定水质指标和方法 | 第25页 |
2.3 试验所需药剂 | 第25-26页 |
2.4 试验期间原水水质 | 第26-27页 |
2.5 试验条件与方法 | 第27-29页 |
3 丹江水水质评价与南水北调河南受水区水质特征 | 第29-37页 |
3.1 丹江口水库简介 | 第29页 |
3.2 丹江水水质特征 | 第29-34页 |
3.2.1 基本常规指标评价 | 第29-32页 |
3.2.2 丹江水营养状态评价 | 第32-34页 |
3.3 南水北调河南受水区典型城市水质特征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郑州段南水北调水强化混凝研究 | 第37-53页 |
4.1 混凝剂与助凝剂优化研究 | 第37-42页 |
4.1.1 混凝剂优化小试试验 | 第37-39页 |
4.1.2 助凝剂优化小试试验 | 第39-41页 |
4.1.3 小试试验结论 | 第41-42页 |
4.2 PAC处理南水北调中试试验研究 | 第42-44页 |
4.2.1 PAC对浊度和UV_(254)的影响 | 第42页 |
4.2.2 PAC对氨氮和硝酸盐氮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3 PAC对COD_(Mn)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 预氧化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44-48页 |
4.3.1 预氧化试验方法 | 第45页 |
4.3.2 PP预氧化 | 第45-46页 |
4.3.3 NaClO预氧化 | 第46-47页 |
4.3.4 ClO_2预氧化 | 第47-48页 |
4.4 原水pH值对出水余铝浓度影响 | 第48-52页 |
4.4.1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48-49页 |
4.4.2 pH值对出水余铝和余铁浓度影响小试试验 | 第49-50页 |
4.4.3 pH值对出水余铝影响中试试验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南水北调水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研究 | 第53-61页 |
5.1 微絮凝-直接过滤理论及优缺点 | 第53页 |
5.2 直接过滤时混凝剂和助凝剂优选 | 第53-56页 |
5.2.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3-54页 |
5.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5.3 微絮凝-直接过滤中试试验研究 | 第56-60页 |
5.3.1 PAC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 第56页 |
5.3.2 PAC对UV_(254)的去除效果 | 第56-57页 |
5.3.3 PAC对COD_(Mn)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57-58页 |
5.3.4 滤柱内水头上涨情况分析 | 第58-59页 |
5.3.5 出水残余铝变化情况分析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问题和建议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