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印染废水特性 | 第15-16页 |
2.2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艺 | 第16-20页 |
2.2.1 物理处理方法 | 第16-17页 |
2.2.2 化学处理方法 | 第17-18页 |
2.2.3 生物处理方法 | 第18-19页 |
2.2.4 组合处理工艺 | 第19-20页 |
2.3 臭氧催化氧化 | 第20-21页 |
2.3.1 臭氧氧化原理 | 第20页 |
2.3.2 臭氧催化氧化机理 | 第20-21页 |
2.4 臭氧催化氧化处理印染废水 | 第21-22页 |
2.5 臭氧催化氧化处理印染废水的影响因素 | 第22-25页 |
3 中试装置设计及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45页 |
3.1 现有印染废水处理工艺分析及中试装置设计 | 第25-39页 |
3.1.1 现有印染废水处理工艺问题及分析 | 第25-27页 |
3.1.2 中试装置进水水质 | 第27页 |
3.1.3 中试工艺流程 | 第27-28页 |
3.1.4 中试装置设计与设备选择 | 第28-38页 |
3.1.5 中试装置特点 | 第38-39页 |
3.2 试验与分析检测方法 | 第39-40页 |
3.2.1 中试试验方法 | 第39页 |
3.2.2 分析检测项目及其方法 | 第39-40页 |
3.3 试验材料 | 第40-45页 |
3.3.1 实验药剂 | 第40-41页 |
3.3.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1-45页 |
4 臭氧催化氧化小试最佳反应参数初步探索 | 第45-65页 |
4.1 催化剂成分分析 | 第45-54页 |
4.1.1 SEM-EDS技术 | 第45页 |
4.1.2 催化剂的SEM-EDS分析结果 | 第45-54页 |
4.2 臭氧催化氧化小试实验装置 | 第54-55页 |
4.3 臭氧催化氧化小试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4.4 单因素实验 | 第56-59页 |
4.4.1 臭氧投加量对臭氧催化氧化去除COD的影响及最佳臭氧投加量范围确定 | 第56-57页 |
4.4.2 反应时间对臭氧催化氧化去除COD的影响及最佳反应时间范围确定 | 第57-58页 |
4.4.3 pH对臭氧催化氧化去除COD的影响及最佳pH范围的确定 | 第58-59页 |
4.5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4.5.1 正交实验设计 | 第60-61页 |
4.5.2 正交实验结果的直观分析 | 第61-62页 |
4.5.3 臭氧催化氧化小试最佳反应参数 | 第62-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对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中试研究 | 第65-71页 |
5.1 中试目的 | 第65页 |
5.2 中试装置调试 | 第65页 |
5.3 中试装置运行 | 第65-66页 |
5.4 臭氧催化氧化对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研究 | 第66-69页 |
5.4.1 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对印染废水COD的去除情况 | 第66-67页 |
5.4.2 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对印染废水可生化性改善程度 | 第67-68页 |
5.4.3 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对印染废水色度的去除情况 | 第68页 |
5.4.4 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对印染废水氨氮的去除情况 | 第68-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6 臭氧催化氧化中试装置稳定运行情况及成本分析 | 第71-75页 |
6.1 臭氧催化氧化中试装置稳定运行情况 | 第71-74页 |
6.1.1 中试装置运行期间COD处理情况 | 第71-72页 |
6.1.2 中试装置运行期间色度去除情况 | 第72-74页 |
6.2 臭氧催化氧化中试装置运行成本 | 第7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7.1 结论 | 第75页 |
7.2 建议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