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1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植景构设的新要求 | 第10页 |
1.1.1.2 植物生命特质认知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1.2.1 为植物生命特质的概念框架发展和不同特质的融合提供依据 | 第11页 |
1.1.2.2 为群落营建的地域化和生态化建设提供策略指导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植物生命特质概述 | 第20-28页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第20-22页 |
2.1.1 植物生命特质的源起 | 第20-22页 |
2.1.1.1 基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 第20-21页 |
2.1.1.2 基于生态学原理 | 第21-22页 |
2.1.2 植物生命特质的内涵与构成 | 第22页 |
2.2 植物生命特质的动态变化 | 第22-24页 |
2.2.1 因时而变 | 第22-23页 |
2.2.2 因地而生 | 第23-24页 |
2.3 植物生命特质的影响因素 | 第24-27页 |
2.3.1 植物生长和发育周期 | 第24-25页 |
2.3.2 环境因子 | 第25-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3 植物生命特质的表征 | 第28-35页 |
3.1 生长型:植物个体的形态习性 | 第28-29页 |
3.2 垂直与水平结构:植物群落的形态习性 | 第29-33页 |
3.2.1 三层群落结构 | 第29-31页 |
3.2.2 两层群落结构 | 第31-33页 |
3.2.3 单层植物群落 | 第33页 |
3.3 相变:植物个体与群落的周期现象 | 第33-34页 |
3.3.1 时相、日相变化 | 第33页 |
3.3.2 季相变化 | 第33页 |
3.3.3 年相变化 | 第33-34页 |
3.4 小结 | 第34-35页 |
4 基于植物生命特质表征的武汉市公园绿地群落营建研究 | 第35-82页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5页 |
4.1.1 武汉市自然地理概况 | 第35页 |
4.1.2 武汉市地带性植被类型 | 第35页 |
4.2 调查方法与内容 | 第35-38页 |
4.2.1 调研目标的确定 | 第35页 |
4.2.2 群落边界的确定 | 第35-36页 |
4.2.3 群落挑选与分类标准 | 第36-37页 |
4.2.4 群落调查方法与内容 | 第37-38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4.3 武汉市公园绿地群落整体特征分析 | 第38-47页 |
4.3.1 群落基本概况及配置模式分析 | 第38-43页 |
4.3.2 群落生长型组成分析 | 第43-44页 |
4.3.3 群落植被类型分析 | 第44页 |
4.3.4 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44-47页 |
4.4 武汉市公园绿地不同垂直结构下的群落表征与功能分析 | 第47-80页 |
4.4.1 三层群落结构 | 第47-63页 |
4.4.1.1 林中 | 第47-54页 |
4.4.1.2 林缘 | 第54-63页 |
4.4.2 两层群落结构 | 第63-79页 |
4.4.2.1 乔木层/灌木层 | 第63-69页 |
4.4.2.2 乔木层/草本层 | 第69-76页 |
4.4.2.3 灌木层/草本层 | 第76-79页 |
4.4.3 单层植物群落 | 第79-80页 |
4.4.3.1 乔木层 | 第79页 |
4.4.3.2 灌木层 | 第79-80页 |
4.4.3.3 草本层 | 第80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80-82页 |
5 武汉市公园绿地群落营建策略探讨 | 第82-90页 |
5.1 基于植物生命特质的群落营建原则 | 第82-83页 |
5.1.1 满足气候条件原则 | 第82页 |
5.1.2 尊重地理分布原则 | 第82页 |
5.1.3 考虑地域文化原则 | 第82-83页 |
5.1.4 生态多样与功能协调原则 | 第83页 |
5.2 人与天调——植物物种选择策略 | 第83-84页 |
5.2.1 乡土树种的挖掘与利用 | 第83-84页 |
5.2.2 地带性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模拟 | 第84页 |
5.2.3 公园绿地植物种类及比例参照 | 第84页 |
5.3 多样统一——植物群落布局策略 | 第84-89页 |
5.3.1 群落结构的平衡与互补 | 第84-87页 |
5.3.1.1 水平结构与场地生境的平衡 | 第84-85页 |
5.3.1.2 垂直结构与功能需求的平衡 | 第85-86页 |
5.3.1.3 群落内部生态位与空间的互补 | 第86-87页 |
5.3.2 物候强化与季相多样 | 第87页 |
5.3.3 地表覆盖与裸地重生 | 第87-88页 |
5.3.4 分期规划与动态管护 | 第88-89页 |
5.4 小结 | 第89-90页 |
6 结语 | 第90-92页 |
6.1 论文结论与创新 | 第90页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图表目录 | 第95-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