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缩略语表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34页 |
1 水稻产量形成与N素利用特性 | 第18-22页 |
1.1 产量形成的源库流理论 | 第18页 |
1.2 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 | 第18-19页 |
1.3 物质运输与产量形成 | 第19-20页 |
1.4 N素利用与代谢过程 | 第20-22页 |
2 转Bt基因作物的发展概况 | 第22-24页 |
2.1 Bt作物发展概况 | 第22页 |
2.2 Bt水稻发展概况 | 第22-24页 |
3 转Bt基因作物的产量与农艺表现 | 第24-27页 |
3.1 产量表现 | 第24-25页 |
3.2 农艺性状表现 | 第25页 |
3.3 产量与农艺性状变化的原因 | 第25-27页 |
4 转Bt基因作物的养分利用特性 | 第27-29页 |
4.1 N素的利用 | 第27-28页 |
4.1.1 N素的吸收和分配 | 第27-28页 |
4.1.2 N素的代谢 | 第28页 |
4.2 其他养分的利用 | 第28-29页 |
5 转Bt基因作物的抗性表达 | 第29-31页 |
5.1 N素对于抗性表达的影响 | 第29-30页 |
5.2 抗性表达的时空差异 | 第30-31页 |
6 转Bt基因作物的抗性表现 | 第31-32页 |
7 小结 | 第32-33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章 不同N素营养条件下转Bt基因水稻产量与重要农艺性状 | 第34-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1.3 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1.3.1 产量及构成 | 第37页 |
1.3.2 SPAD值和光合 | 第37页 |
1.3.3 株高和叶面积指数(LAI) | 第37-38页 |
1.3.4 稻米品质 | 第38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51页 |
2.1 产量表现 | 第38-43页 |
2.2 叶片衰老 | 第43-50页 |
2.3 其他农艺性状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3.1 MH63(Cry1C~*)产量的变化 | 第51页 |
3.2 MH63(Cry2A~*)产量的变化 | 第51-52页 |
3.3 转Bt基因水稻其他农艺性状 | 第52页 |
4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不同N素营养条件下转Bt基因水稻N素利用特征 | 第54-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55-56页 |
1.3 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56-57页 |
1.3.1 N素吸收和利用率 | 第56-57页 |
1.3.2 游离氨基酸、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 | 第57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2.1 N素吸收利用特征 | 第57-61页 |
2.2 N素代谢特征 | 第61-64页 |
3 讨论 | 第64-65页 |
3.1 转Bt基因水稻品N素利用特征的变化 | 第64-65页 |
3.2 转Bt基因水稻品N素代谢特征的变化 | 第65页 |
4 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转Bt基因水稻抗性表达 | 第67-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68-69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69页 |
1.3 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69-70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6页 |
2.1 不同N素营养条件下Bt蛋白表达差异 | 第70-73页 |
2.2 不同Bt基因Bt蛋白表达的差异 | 第73-74页 |
2.3 Bt蛋白表达的时空差异 | 第74-76页 |
3 讨论 | 第76-78页 |
3.1 N素营养对Bt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76-77页 |
3.2 时空变化对Bt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77-78页 |
4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转Bt基因水稻大田抗性表现 | 第79-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80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80-81页 |
1.3 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81-82页 |
1.3.1 产量和产量优势 | 第81页 |
1.3.2 叶面积指数(LAI)和透光率 | 第81页 |
1.3.3 枯心率、白叶率和白穗率 | 第81-82页 |
1.3.4 Bt蛋白含量 | 第82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91页 |
2.1 产量表现 | 第82-86页 |
2.2 农艺性状 | 第86-87页 |
2.3 抗性表现 | 第87-90页 |
2.4 Bt蛋白表达 | 第90-91页 |
3 讨论 | 第91-93页 |
3.1 转Cry1C~*和Cry2A~*基因MH63的抗性表现 | 第91-92页 |
3.2 转Cry1Ab/Ac基因MH63和杂交品系的抗性表现 | 第92-93页 |
4 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转Bt基因水稻产量变化的原因 | 第94-11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5-9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95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95-96页 |
1.3 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96-98页 |
1.3.1 产量及构成 | 第96-97页 |
1.3.2 生物量 | 第97页 |
1.3.3 花粉育性 | 第97页 |
1.3.4 物质运输相关性状 | 第97页 |
1.3.5 Bt蛋白含量 | 第97-98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9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8页 |
2.1 转Bt基因水稻产量变化 | 第98-101页 |
2.2 物质运输相关性状 | 第101-103页 |
2.3 Bt蛋白与总蛋白变化 | 第103-108页 |
3 讨论 | 第108-111页 |
3.1 MH63(Cry1C~*)产量变化的原因 | 第108页 |
3.2 MH63(Cry2A~*)产量变化的原因 | 第108-110页 |
3.3 生物负担假说 | 第110-111页 |
4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12-116页 |
1 研究小结 | 第112-114页 |
1.1 转Bt基因水稻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变化 | 第112页 |
1.2 转Bt基因水稻N素利用特征的变化 | 第112页 |
1.3 转Bt基因水稻Bt蛋白表达的差异 | 第112-113页 |
1.4 转Bt基因水稻大田抗性表现 | 第113页 |
1.5 转Bt基因水稻产量变化的原因 | 第113-114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3 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115-116页 |
3.1 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5页 |
3.2 研究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附录 | 第135-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