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4页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1 增密对玉米群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 种植方式对玉米冠层质量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 深松对土壤结构及玉米生长发育影响 | 第17-18页 |
1.4 化控对玉米密植群体冠层-根层的调控效应 | 第18页 |
1.5 关键栽培措施对玉米密植群体结构与功能的调控效应 | 第18-19页 |
1.6 关键栽培措施对玉米密植群体物质生产及转运的影响 | 第19-20页 |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3 研究方案 | 第21-24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1-22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栽培措施及其互作对产量及耐密性的调控 | 第24-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1.1 试验地点概况 | 第25-27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27页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7-28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5页 |
2.1 群体籽粒产量 | 第29-34页 |
2.1.1 栽培措施对产量及产量构成调控效应 | 第29-33页 |
2.1.2 栽培措施对产量调控的互作方差分析 | 第33-34页 |
2.2 栽培措施对产量调控的通径和因子分析 | 第34-40页 |
2.3 栽培措施对春玉米群体耐密性的调控 | 第40-42页 |
2.4 综合措施对春玉米群体籽粒产量的调控 | 第42-43页 |
2.5 栽培技术调控下玉米密植群体的资源利用 | 第43-45页 |
3 讨论 | 第45-46页 |
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综合措施模式对玉米密植群体冠-根协调性 | 第47-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48-49页 |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9-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72页 |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2.2 群体冠层结构 | 第52-55页 |
2.2.1 群体冠层生物量的垂直结构 | 第52-53页 |
2.2.2 灌浆期群体冠层的光分布 | 第53-54页 |
2.2.3 叶面积指数(LAI)动态 | 第54-55页 |
2.3 冠层光合生理 | 第55-62页 |
2.3.1 灌浆期功能叶片叶绿素及光合速率 | 第55-56页 |
2.3.2 碳代谢关键酶活性 | 第56-57页 |
2.3.3 干物质积累 | 第57-61页 |
2.3.4 籽粒灌浆特性 | 第61-62页 |
2.4 根层结构 | 第62-70页 |
2.4.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的影响 | 第62-65页 |
2.4.2 不同耕层土壤中根系的分布 | 第65-70页 |
2.4.2.1 不同耕层土壤中根长密度 | 第65-67页 |
2.4.2.2 根干重、根长、根体积及根表面积 | 第67-68页 |
2.4.2.3 根系的垂直分布 | 第68-70页 |
2.5 根冠比、根冠面积比 | 第70-72页 |
3 讨论 | 第72-74页 |
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栽培措施及其互作对密植群体物质运转的调控 | 第75-8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8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76页 |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76-77页 |
1.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77-78页 |
2 结论与分析 | 第78-85页 |
2.1 冠层耕层的结构 | 第78-79页 |
2.2 产量构成及干物质积累 | 第79-81页 |
2.2.1 产量构成及总干物质积累 | 第79-81页 |
2.2.2 不同器官碳、氮含量 | 第81页 |
2.3 灌浆期维管束的数量与结构 | 第81-84页 |
2.3.1 茎秆不同节间维管束的数量 | 第81-82页 |
2.3.2 茎秆不同节间维管束的结构 | 第82-84页 |
2.4 物质运转效率及籽粒灌浆 | 第84页 |
2.5 相关性分析 | 第84-85页 |
3 讨论 | 第85-87页 |
4 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88-93页 |
1 研究结论 | 第88-91页 |
1.1 栽培措施及其互作对密植群体产量的调控 | 第88-89页 |
1.2 栽培模式对密植群体冠层结构与功能的调控 | 第89-90页 |
1.3 栽培模式对密植群体耕层结构与功能的调控 | 第90页 |
1.4 栽培模式对密植群体物质运转的调控 | 第90-91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91-92页 |
2.1 探明综合措施模式中栽培措施的交互效应及贡献率 | 第91页 |
2.2 明确综合措施对玉米高密植群体冠根协调的调控机制 | 第91页 |
2.3 明确综合措施对玉米高密植群体物质运转的调控效应 | 第91-92页 |
3 本研究的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的研究思考 | 第92-93页 |
3.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92页 |
3.2 进一步的研究思考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6页 |
附录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作者简介及成果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