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哲学视域下对宋词的言外转喻分析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1.2 研究问题 | 第14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1.4 研究假设和目的 | 第14-15页 |
| 1.5 章节介绍 | 第15-16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 2.1 心智哲学理论概述 | 第16-18页 |
| 2.2 认知语言学发展概述 | 第18-20页 |
| 2.3 言外转喻理论概述 | 第20-25页 |
| 2.3.1 心理模型理论 | 第21-22页 |
| 2.3.2 格式塔理论 | 第22-23页 |
| 2.3.3 概念整合理论 | 第23-24页 |
| 2.3.4 言外转喻属性模式理论 | 第24-25页 |
| 2.4 宋词的发展概述 | 第25-27页 |
| 第3章 理论框架 | 第27-31页 |
| 3.1 心智哲学中感受质的纲领性理论指导 | 第27-28页 |
| 3.2 言外转喻属性加强联想模式 | 第28-31页 |
| 第4章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 第5章 宋词的言外转喻属性分析 | 第32-41页 |
| 5.1 引言 | 第32页 |
| 5.2 生成中的感受质指导 | 第32-36页 |
| 5.3 解读中的属性模式操作 | 第36-39页 |
| 5.4 感受质与言外转喻属性模式的关联 | 第39-41页 |
| 第6章 讨论 | 第41-43页 |
| 6.1 实际语境对感受质及属性模式操作的影响 | 第41-42页 |
| 6.2 认知语境对感受质及属性模式操作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