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选题及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1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1.2.2 研究内容:花园口经济区规划实证 | 第11-12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产业新城理论研究及产城空间关系解析 | 第14-24页 |
2.1 产业新城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20页 |
2.1.1 新城理论与实践发展 | 第14-16页 |
2.1.2 产业新城概念 | 第16页 |
2.1.3 相关经济学理论研究 | 第16-20页 |
2.1.4 启示 | 第20页 |
2.2 产业与城市空间关系解析 | 第20-24页 |
2.2.1 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 第20-21页 |
2.2.2 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需求 | 第21-22页 |
2.2.3 产业新城空间关系演进 | 第22页 |
2.2.4 产业与城市空间关系类型 | 第22-24页 |
3 我国产业新城发展概况及发展策略 | 第24-30页 |
3.1 我国产业新城发展概况 | 第24-27页 |
3.1.1 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3.1.2 发展类型 | 第26页 |
3.1.3 发展模式 | 第26-27页 |
3.1.4 路径选择 | 第27页 |
3.2 我国产业新城空间发展现存问题 | 第27-28页 |
3.2.1 区域空间分离 | 第27页 |
3.2.2 空间结构失衡 | 第27页 |
3.2.3 功能空间单一 | 第27-28页 |
3.3 我国产业新城规划策略 | 第28-30页 |
3.3.1 产业新城规划创新思路 | 第28-29页 |
3.3.2 产业新城规划编制方法 | 第29-30页 |
4 转型时期产业新城发展研究——以花园口经济区为例 | 第30-66页 |
4.1 花园口经济区发展背景研究 | 第30-32页 |
4.1.1 花园口经济区概述 | 第30页 |
4.1.2 花园口经济区发展历程 | 第30-31页 |
4.1.3 研究范围界定 | 第31-32页 |
4.2 花园口经济区发展条件分析 | 第32-39页 |
4.2.1 发展阶段分析 | 第32-35页 |
4.2.2 发展条件研判 | 第35-39页 |
4.3 花园口经济区转型时期发展环境分析 | 第39-44页 |
4.3.1 既有规划的定位引导 | 第39-41页 |
4.3.2 发展环境变化分析 | 第41-44页 |
4.4 花园口经济区转型时期战略定位 | 第44-53页 |
4.4.1 发展诉求 | 第44-46页 |
4.4.2 发展思路 | 第46-47页 |
4.4.3 战略定位 | 第47-53页 |
4.5 花园口经济区转型时期发展策略 | 第53-66页 |
4.5.1 综合发展策略 | 第53-60页 |
4.5.2 空间重构策略 | 第60-64页 |
4.5.3 产城融合策略 | 第64-66页 |
5 花园口经济区空间布局研究 | 第66-77页 |
5.1 花园口经济区发展现状分析 | 第66-68页 |
5.1.1 现状建设概况 | 第66-67页 |
5.1.2 现状存在问题 | 第67-68页 |
5.2 花园口经济区空间布局总体思路 | 第68-69页 |
5.2.1 空间布局原则 | 第68页 |
5.2.2 城市发展方向选择 | 第68-69页 |
5.3 花园口经济区空间布局 | 第69-74页 |
5.3.1 用地适应性评价 | 第69-70页 |
5.3.2 空间布局结构 | 第70页 |
5.3.3 用地空间布局 | 第70-74页 |
5.4 花园口经济区空间布局支撑体系 | 第74-77页 |
5.4.1 空间形态层面 | 第74页 |
5.4.2 交通设施层面 | 第74页 |
5.4.3 生态景观层面 | 第74-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图片来源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