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我国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以浙江省高校为例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7页
一. 引言第10-14页
    (一)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第10-11页
        1. 选题背景第10页
        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3-14页
    (四)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第14页
二.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与学理依据第14-18页
    (一)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第14-15页
        1. 职业道德第14-15页
        2.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第15页
    (二)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学理依据第15-18页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论——马克思实践理论第16页
        2.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相关理论——马克思择业理论第16-17页
        3. 社会学相关理论——社会失范理论第17-18页
三. 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以浙江省5所高校为例第18-36页
    (一) 调查研究的方法与问卷设计第18-19页
    (二) 调查研究的对象与统计方法第19页
    (三)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第19-34页
        1.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的调查第19-21页
        2. 大学生视野中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调查第21-22页
        3.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查第22-24页
        4. 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调查第24-34页
    (四) 调查结果第34-36页
        1. 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总体状况尚可第34-35页
        2.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第35-36页
四.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分析第36-40页
    (一) 社会环境因素的原因第36-38页
        1. 社会失范因素第36-37页
        2. 角色期待冲突因素第37-38页
        3. 组织定性冲突因素第38页
    (二) 高校教育现实因素的原因第38-39页
        1.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的影响第38-39页
        2. 高校教师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示范性缺失的影响第39页
        3.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的影响第39页
    (三) 大学生个人因素的原因第39-40页
五. 增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第40-55页
    (一) 社会需要做出的回应第40-45页
        1. 创新社会治理,弱化社会失范第40-41页
        2. 尽力消除因社会失范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消极作用第41-43页
        3. 强化社会正面影响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第43-45页
        4. 内外结合,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第45页
    (二) 高校教育亟待创新第45-53页
        1. 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第45-47页
        2. 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第47-49页
        3. 拓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第49-51页
        4. 创新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第51-53页
    (三) 大学生自身需要做出的努力第53-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附录1第61-65页
附录2第65-67页
附录3第67-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以杭州下沙七所本科院校为例
下一篇: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