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关于儒、道、墨各家治乱主张的道德性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关于人性论与社会治理的道德层面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关于韩非子“法”理论的道德层面研究 | 第13页 |
1.2.4 关于韩非子“术”理论的道德层面研究 | 第13-14页 |
1.2.5 关于韩非子“势”理论的道德层面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3.2 历史研究法 | 第15页 |
1.3.3 实例分析法 | 第15-16页 |
1.4 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1 重点及难点 | 第16页 |
1.4.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衡量思想家政治思想道德性的两个尺度 | 第17-26页 |
2.1 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1 道德的内涵 | 第17-19页 |
2.1.2 正义的内涵 | 第19页 |
2.2 政治思想须着眼于维护广大民众的利益 | 第19-22页 |
2.2.1 政治思想与利益的关系 | 第19-21页 |
2.2.2 政治思想须有利于广大民众的生存和发展 | 第21-22页 |
2.3 政治思想须符合特定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 | 第22-26页 |
2.3.1 政治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第22-24页 |
2.3.2 政治思想须体现特定社会文化的内在要求 | 第24-26页 |
第3章 韩非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基本内容 | 第26-34页 |
3.1 社会背景 | 第26-29页 |
3.1.1 政治背景 | 第26-27页 |
3.1.2 经济背景 | 第27-28页 |
3.1.3 文化背景 | 第28-29页 |
3.2 基本内容 | 第29-34页 |
3.2.1 “法”的理论 | 第29-30页 |
3.2.2 “术”的理论 | 第30-32页 |
3.2.3 “势”的理论 | 第32-34页 |
第4章 韩非子政治思想的非道德性误读及原因分析 | 第34-46页 |
4.1 韩非子政治思想的非道德性误读 | 第34-39页 |
4.1.1 学者的误读 | 第34-37页 |
4.1.2 政治人物的误读 | 第37-39页 |
4.2 韩非子政治思想的非道德性误读的原因分析 | 第39-46页 |
4.2.1 韩非子政治思想的复杂性导致人们的误读 | 第39-42页 |
4.2.2 政治人物政治实践的复杂性导致人们的误读 | 第42-43页 |
4.2.3 人类固有秉性的复杂性导致人们的误读 | 第43-46页 |
第5章 韩非子政治思想的道德性论析 | 第46-56页 |
5.1 “法”理论的道德辨析 | 第46-49页 |
5.1.1 探究韩非子“法”理论的初衷 | 第46-47页 |
5.1.2 韩非子“法”理论的道德属性评价 | 第47-49页 |
5.2 “术”理论的道德辨析 | 第49-52页 |
5.2.1 探究韩非子“术”理论的初衷 | 第49页 |
5.2.2 韩非子“术”理论的道德属性评价 | 第49-52页 |
5.3 “势”理论的道德辨析 | 第52-56页 |
5.3.1 探究韩非子“势”理论的初衷 | 第52页 |
5.3.2 韩非子“势”理论的道德属性评价 | 第52-56页 |
第6章 从道德层面探究韩非子政治思想的价值 | 第56-61页 |
6.1 历史价值 | 第56-58页 |
6.1.1 重新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 | 第56-58页 |
6.1.2 重新认识韩非子政治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58页 |
6.2 时代价值 | 第58-61页 |
6.2.1 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 | 第58-59页 |
6.2.2 实现“人类大同”的终极关怀 | 第59-6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1-64页 |
7.1 导致韩非子政治思想非道德性误读的原因 | 第61页 |
7.2 韩非子政治思想具备道德属性的最主要标志 | 第61-63页 |
7.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