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课题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 第11-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2.1 有关同课异构的研究 | 第13-16页 |
2.1.1 同课异构的内涵研究 | 第13-15页 |
2.1.2 同课异构的教师教育意义 | 第15页 |
2.1.3 同课异构的形式 | 第15-16页 |
2.1.4 同课异构的活动程序 | 第16页 |
2.2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第16-25页 |
2.2.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研究 | 第16-17页 |
2.2.2 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 | 第17页 |
2.2.3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4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5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结构的研究 | 第19页 |
2.2.6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的研究 | 第19-20页 |
2.2.7 教师专业发展的维度 | 第20-24页 |
2.2.8 有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的研究 | 第24-25页 |
2.2.9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现有问题 | 第25页 |
2.3 同课异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 第25-27页 |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29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第4章 同课异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第29-49页 |
4.1 同课异构案例分析 | 第29-36页 |
4.1.1 以情架桥 | 第29-30页 |
4.1.2 以悟升华 | 第30-32页 |
4.1.3 以疑生成 | 第32-33页 |
4.1.4 以思促成 | 第33-36页 |
4.2 同课异构课堂实录分析 | 第36-41页 |
4.2.1 《对数》 | 第36-38页 |
4.2.2 《几何概型》 | 第38-41页 |
4.3 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 第41-49页 |
4.3.1 对职业理解与认识的促进 | 第41-42页 |
4.3.2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促进 | 第42-43页 |
4.3.3 对学科教学知识的促进 | 第43-44页 |
4.3.4 对教学设计的促进 | 第44-45页 |
4.3.5 对教学实施的促进 | 第45页 |
4.3.6 对沟通与合作的促进 | 第45-47页 |
4.3.7 对反思与发展的促进 | 第47-49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9-51页 |
5.1 研究中的不足 | 第49-5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同课异构教案及访谈提纲 | 第54-70页 |
附录1 《对数》教案 | 第54-60页 |
附录2 《几何概型》教案 | 第60-69页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