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 当前我国加强对假释制度研究的时代意义 | 第10-14页 |
(一) 加强对假释制度研究是国际行刑发展趋势的需要 | 第10-11页 |
(二) 加强对假释制度研究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需要 | 第11-12页 |
(三) 加强对假释制度研究是提升罪犯矫正效能的需要 | 第12页 |
(四) 加强对假释制度研究是促进罪犯回归社会的需要 | 第12-14页 |
二、 假释制度在西方国家的践行 | 第14-19页 |
(一) 假释制度的起源及其特征 | 第14-15页 |
(二) 假释制度在西方国家的践行 | 第15-19页 |
1. 假释是调整罪犯刑期的主要手段 | 第15-16页 |
2. 罪犯适用假释的比例普遍较高 | 第16-17页 |
3. 假释的适用对象覆盖范围广泛 | 第17页 |
4. 假释适用效果较为理想 | 第17-18页 |
5. 假释由专门机构决定实施 | 第18-19页 |
三、 我国假释制度的适用状况、特点 | 第19-25页 |
(一) 我国假释的立法沿革 | 第19-20页 |
(二) 我国假释的适用状况 | 第20-22页 |
(三) 我国假释制度的适用特点 | 第22-25页 |
1. 假释适用有逐步扩大趋势,但利用率依然很有限 | 第22页 |
2. 重减刑轻假释现象比较普遍 | 第22-23页 |
3. 对假释罪犯的监管逐渐规范 | 第23-25页 |
四、 我国假释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25-32页 |
(一) 我国假释制度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 第25-26页 |
1. 假释适用率偏低且各地极不平衡 | 第25页 |
2. 假释适用条件相对较高 | 第25页 |
3. 假释程序尚存在不规范之处 | 第25-26页 |
4. 对假释罪犯的监管不到位 | 第26页 |
(二) 我国假释适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6-32页 |
1. 对待假释的观念比较落后,强调秩序而忽视了人权保障 | 第26-28页 |
2. 假释的条件过于严格 | 第28-29页 |
3.假释程序有待规范 | 第29-30页 |
4. 对假释罪犯监管教育力度不够 | 第30-32页 |
五、 完善我国假释制度的构想 | 第32-46页 |
(一) 转变观念,进一步扩大假释适用范围 | 第32-34页 |
1. 深刻理解假释所蕴涵的现代刑罚理念 | 第32-33页 |
2. 准确把握扩大假释适用的立法导向 | 第33页 |
3. 合理调整刑罚执行变更环节的行刑结构模式 | 第33-34页 |
(二) 推动顶层设计,创新假释工作制度体系 | 第34-37页 |
1. 完善假释法律制度规定 | 第34-35页 |
2. 科学设定假释考验期幅度 | 第35页 |
3. 区别对待假释适用对象 | 第35-36页 |
4. 建立假释协调管理机构 | 第36-37页 |
(三) 完善实体内容,切实增强假释适用效能 | 第37-39页 |
1. 探索建立“没有再犯罪危险”的认定标准体系 | 第37-38页 |
2. 有效把握罪犯假释适用的时点 | 第38-39页 |
(四) 进一步规范假释适用的程序运行 | 第39-41页 |
1. 加强考核管理 | 第39页 |
2. 严明提请程序 | 第39-40页 |
3. 规范审前评估 | 第40-41页 |
4. 完善听证制度 | 第41页 |
(五) 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 | 第41-44页 |
1. 落实无缝衔接 | 第41-42页 |
2. 健全组织机构 | 第42页 |
3. 改进监管方式 | 第42-43页 |
4. 提供社会救助 | 第43-44页 |
(六) 加强监督管理,创造假释适用良好环境 | 第44-46页 |
1. 全面深化检察监督 | 第44页 |
2. 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 第44-45页 |
3. 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 第45-46页 |
六、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