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论文

基于DCCA的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变动机制研究--以江苏省泗洪县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1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论文内容与目标第10-11页
        1.2.1 论文内容第10页
        1.2.2 研究目标第10-11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方法第11-19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1页
        2.1.1 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第11页
        2.1.2 研究区社会经济现状第11页
    2.2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1-14页
    2.3 资料来源与数据预处理第14-19页
        2.3.1 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来源第14页
        2.3.2 2005年基础数据修正的原因第14页
        2.3.3 基础图件修正的程序和方法第14-15页
        2.3.4 基础图件修正结果第15-19页
第3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第19-28页
    3.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9-21页
        3.1.1 城乡建设用地第19页
        3.1.2 景观第19-20页
        3.1.3 理论基础第20-21页
    3.2 国外研究进展第21-24页
        3.2.1 国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第21页
        3.2.2 国外城乡建设用地演变驱动因子研究第21-22页
        3.2.3 国外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研究进展第22-24页
    3.3 国内研究进展第24-28页
        3.3.1 国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第24-25页
        3.3.2 国内城乡建设用地演变驱动因子研究第25-26页
        3.3.3 国内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研究进展第26-28页
第4章 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近期变动研究第28-51页
    4.1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分析第28-32页
        4.1.1 全县土地利用现状第28-29页
        4.1.2 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分析第29-32页
    4.2 研究区指标选取实现过程第32-36页
    4.3 城乡建设用地景观破碎化变动分析第36-40页
        4.3.1 县域城乡建设用地景观破碎化变动分析第36-37页
        4.3.2 镇域城乡建设用地景观破碎化变动分析第37-40页
    4.4 城乡建设用地景观形状变动分析第40-43页
        4.4.1 县域城乡建设用地景观形状变动分析第40-42页
        4.4.2 镇域城乡建设用地景观形状变动分析第42-43页
    4.5 城乡建设用地景观优势度变动分析第43-46页
        4.5.1 县域城乡建设用地景观优势度变动分析第43-45页
        4.5.2 镇域城乡建设用地景观优势度变动分析第45-46页
    4.6 城乡建设用地景观集聚度变动分析第46-49页
        4.6.1 县域城乡建设用地景观集聚度变动分析第46-48页
        4.6.2 镇域城乡建设用地景观聚集度变动分析第48-49页
    4.7 小结第49-51页
第5章 基于DCCA的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变动社会经济因子研究第51-61页
    5.1 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与社会经济因子的定性分析第51-54页
        5.1.1 城镇化水平第51页
        5.1.2 农民人均纯收入第51-52页
        5.1.3 人口总量第52-53页
        5.1.4 地区生产总值第53页
        5.1.5 国家政策影响第53-54页
    5.2 基于DCCA的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变动定量分析第54-60页
        5.2.1 研究目标显示度排序分析第56页
        5.2.2 排序轴与驱动因子相关分析第56-57页
        5.2.3 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指数与驱动因子相关分析第57-58页
        5.2.4 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指数与乡镇样本相关性分析第58-59页
        5.2.5 乡镇样本与驱动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第59-60页
    5.3 小结第60-61页
第6章 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优化建议与措施第61-64页
    6.1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建议第61-63页
        6.1.1 参照城镇化水平,分区调控景观格局第61-62页
        6.1.2 构建镇区生态缓冲带(区),增强景观异质性第62页
        6.1.3 集中布局新建农村居民点,降低景观破碎度第62-63页
    6.2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政策措施第63-64页
        6.2.1 建立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监测机制第63页
        6.2.2 景观破碎化指标纳入县域土地整治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安排参考因素第63页
        6.2.3 加强法律宣传,制定《县域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管理办法》第63-64页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7.1 研究结论第64页
    7.2 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气压力伺服系统自适应控制研究
下一篇:气动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设计与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