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貌学中的关键地震属性技术研究--以莱州湾凹陷河流相沉积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的意义与来源 | 第10-11页 |
1.2 地震地貌学缘起与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地震地貌学概念缘起 | 第11-12页 |
1.2.2 地震地貌学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地震属性技术回顾 | 第14-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河流地震地貌的理论基础 | 第19-29页 |
2.1 河流类型与分类讨论 | 第19-25页 |
2.2 河流变化的控制因素分析 | 第25-27页 |
2.3 古河道形态的几何学参数 | 第27-29页 |
第3章 关键地震属性技术研究 | 第29-74页 |
3.1 面向河流沉积地貌的属性体系 | 第29-32页 |
3.1.1 地震属性概念与分类 | 第29-30页 |
3.1.2 属性技术体系结构 | 第30-32页 |
3.2 几何地震属性——纹理 | 第32-43页 |
3.2.1 灰度共生矩阵算法 | 第32-35页 |
3.2.2 三维河道模型正演分析 | 第35-41页 |
3.2.3 河道纹理提取 | 第41-42页 |
3.2.4 河道纹理属性小结 | 第42-43页 |
3.3 多属性优化分析 | 第43-54页 |
3.3.1 属性优化方法 | 第43-44页 |
3.3.2 组合优化的理论 | 第44-46页 |
3.3.3 预测砂岩孔隙度 | 第46-54页 |
3.3.4 多属性优化小结 | 第54页 |
3.4 地震相约束的模式识别 | 第54-64页 |
3.4.1 地震相约束的思想 | 第54-55页 |
3.4.2 算法实现 | 第55-59页 |
3.4.3 预测含油饱和度 | 第59-63页 |
3.4.4 地震相约束小结 | 第63-64页 |
3.5 多属性融合显示技术 | 第64-69页 |
3.5.1 主分量颜色融合 | 第64-66页 |
3.5.2 古河道识别 | 第66-68页 |
3.5.3 颜色融合小结 | 第68-69页 |
3.6 多属性分析软件 | 第69-74页 |
3.6.1 基础开发平台 | 第69-70页 |
3.6.2 软件系统架构 | 第70-73页 |
3.6.3 软件系统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莱州湾凹陷的地震地貌学实践 | 第74-111页 |
4.1 地质勘探背景 | 第74-78页 |
4.1.1 区域地质 | 第74-77页 |
4.1.2 油气勘探概况 | 第77-78页 |
4.2 河道地貌的属性刻画 | 第78-86页 |
4.2.1 明下段河流沉积期次划分 | 第78-80页 |
4.2.2 刻画河道的几何类属性 | 第80-86页 |
4.3 河道形态的几何学分析 | 第86-96页 |
4.3.1 河道形态识别 | 第86-90页 |
4.3.2 河道形态的几何学特征 | 第90-96页 |
4.4 河道地貌与储层物性关系 | 第96-110页 |
4.4.1 储层物性预测 | 第96-99页 |
4.4.2 河道形态对储层影响 | 第99-108页 |
4.4.3 开发方案建议 | 第108-110页 |
4.5 定量河道地貌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1-113页 |
5.1 研究认识与结论 | 第111-112页 |
5.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