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光通信网络的发展 | 第12-13页 |
1.1.2 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 | 第13页 |
1.1.3 光通信网络与无线通信网络的优势与劣势 | 第13-14页 |
1.2 WOBAN的网络架构及其特点 | 第14-17页 |
1.2.1 WOBAN的网络架构 | 第14-15页 |
1.2.2 WOBAN的特点 | 第15-16页 |
1.2.3 代表性的WOBAN网络应用 | 第16-17页 |
1.3 WOBAN生存性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3.1 网络生存性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1.3.2 WOBAN的域内生存性技术 | 第18-21页 |
1.3.2.1 1:1网络生存性技术方案 | 第18页 |
1.3.2.2 1:N网络生存性技术方案 | 第18-19页 |
1.3.2.3 无线保护生存性技术方案 | 第19-20页 |
1.3.2.4 无线和有线混合保护生存性技术方案 | 第20-21页 |
1.3.3 WOBAN的域间生存性技术 | 第21-22页 |
1.4 论文的内容安排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1.4.1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22-23页 |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恢复质量(QOR)评估方法 | 第25-31页 |
2.1 恢复质量(QOR)评估方法的提出 | 第25页 |
2.2 恢复质量(QOR)评估方法的计算流程 | 第25-28页 |
2.2.1 抽象化 | 第26-27页 |
2.2.2 归一化 | 第27-28页 |
2.2.3 应用化 | 第28页 |
2.3 恢复质量(QOR)模型的MATLAB实现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恢复质量(QOR)的WOBAN域内生存性技术评价 | 第31-54页 |
3.1 1:1生存性技术的QOR模型 | 第31-34页 |
3.1.1 1:1可获性部分的计算 | 第32-33页 |
3.1.2 1:1恢复时间部分的计算 | 第33页 |
3.1.3 1:1冗余度部分的计算 | 第33-34页 |
3.1.4 1:1备份路径带宽部分的计算 | 第34页 |
3.2 1:N生存性技术的QOR模型 | 第34-36页 |
3.2.1 1:N可获性部分的计算 | 第35页 |
3.2.2 1:N恢复时间部分的计算 | 第35-36页 |
3.2.3 1:N冗余度部分的计算 | 第36页 |
3.2.4 1:N备份路径带宽部分模型 | 第36页 |
3.3 无线保护生存性技术的QOR模型 | 第36-39页 |
3.3.1 无线保护方案可获性部分的计算 | 第37-38页 |
3.3.2 无线保护方案恢复时间部分的计算 | 第38-39页 |
3.3.3 无线保护方案的冗余度计算 | 第39页 |
3.3.4 无线保护方案备份路径带宽部分模型 | 第39页 |
3.4 无线和光混合保护生存性技术的QOR模型 | 第39-42页 |
3.4.1 无线和光的混合保护方案可获性部分的计算 | 第40-42页 |
3.4.1.1 第一种情况的生存性计算 | 第40-41页 |
3.4.1.2 第二种情况的生存性计算 | 第41页 |
3.4.1.3 第三种情况的生存性计算 | 第41-42页 |
3.4.2 无线和光混合保护方案恢复时间部分的计算 | 第42页 |
3.4.3 无线和光混合保护技术方案的冗余度部分计算 | 第42页 |
3.4.4 无线和光混合保护技术方案的备份路径带宽部分计算 | 第42页 |
3.5 四种典型WOBAN域内生存性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 第42-53页 |
3.5.1 域内生存技术可获性的分析 | 第44-47页 |
3.5.1.1 无线保护方案中不同选择机制的可获性分析 | 第44-45页 |
3.5.1.2 四种典型域内生存性技术的可获性分析 | 第45-47页 |
3.5.2 域内生存技术恢复时间的分析 | 第47-48页 |
3.5.3 域内生存技术冗余度的分析 | 第48-49页 |
3.5.4 域内生存技术备用路径带宽的分析 | 第49-50页 |
3.5.5 域内生存性QoR值的比较与分析 | 第50-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基于恢复质量(QOR)的WOBAN域间生存性技术评价 | 第54-66页 |
4.1 MPMC生存性技术的QOR模型 | 第56-58页 |
4.1.1 MPMC生存技术可获性的计算 | 第56-57页 |
4.1.2 MPMC生存性技术方案恢复时间的计算 | 第57页 |
4.1.3 MPMC生存性技术方案冗余度的计算 | 第57页 |
4.1.4 MPMC生存性技术方案备用路径带宽的计算 | 第57-58页 |
4.2 OBOF生存性技术的QOR模型 | 第58-59页 |
4.2.1 OBOF生存技术方案可获性的计算 | 第58页 |
4.2.2 OBOF生存技术方案恢复时间的计算 | 第58-59页 |
4.2.3 OBOF生存技术方案冗余度的计算 | 第59页 |
4.2.4 OBOF生存技术方案备用路径带宽的计算 | 第59页 |
4.3 两种典型WOBAN域间生存性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 第59-65页 |
4.3.1 域间生存性的可获性分析 | 第59-60页 |
4.3.2 域间生存性的恢复时间分析 | 第60-61页 |
4.3.3 域间生存性的冗余度分析 | 第61-62页 |
4.3.4 域间生存性的备用路径带宽的分析 | 第62-63页 |
4.3.5 域间生存性的QoR值的比较与分析 | 第63-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第66-67页 |
5.2 今后工作的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