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0-21页 |
1.1 体细胞核移植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1.1 细胞核移植的方法 | 第10-11页 |
1.1.2 供核体细胞的选择 | 第11页 |
1.1.3 供核细胞血清饥饿 | 第11页 |
1.1.4 原生殖细胞和胎儿生殖细胞的核移植 | 第11-12页 |
1.1.5 供核细胞的性别和基因印迹 | 第12页 |
1.1.6 移核胎儿的异常及流产 | 第12-13页 |
1.1.7 再克隆 | 第13页 |
1.1.8 异种核移植 | 第13页 |
1.1.9 体细胞核移植的效率 | 第13-14页 |
1.1.10 猪的体细胞核移植 | 第14页 |
1.2 卵母细胞的激活和融合 | 第14-16页 |
1.2.1 卵母细胞的激活 | 第14-15页 |
1.2.2 细胞融合 | 第15-16页 |
1.3 关于猪卵母细胞成熟的几个问题 | 第16-19页 |
1.3.1 关于生发泡(GV)期卵母细胞的异质性问题 | 第16-18页 |
1.3.2 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成熟的关系 | 第18页 |
1.3.2.1 卵母细胞与卵丘扩展的关系 | 第18页 |
1.3.2.2 卵丘扩展和卵母细胞核成熟的关系 | 第18-19页 |
1.4 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4.1 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2.1 体细胞核移植的研究 | 第21-22页 |
2.1.1 受核卵母细胞的准备 | 第21页 |
2.1.1.1 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的获得 | 第21页 |
2.1.1.2 体内成熟卵母细胞的获得 | 第21页 |
2.1.2 去核 | 第21页 |
2.1.2.1 极体与中期染色体相对位置观察 | 第21页 |
2.1.3 体细胞的准备 | 第21-22页 |
2.1.4 核移植 | 第22页 |
2.1.5 重组胚的培养和观察 | 第22页 |
2.2. 猪卵母细胞激活的研究 | 第22-26页 |
2.3. 融合的研究 | 第23页 |
2.3.1 胞质体-核质体复合体的制备 | 第23页 |
2.3.2 电融合及融合的检测 | 第23页 |
2.4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研究 | 第23页 |
2.4.1 卵巢及卵母细胞的获得 | 第23页 |
2.4.2 卵母细胞核成熟的判定 | 第23页 |
2.5 生发泡期卵母细胞异质性的研究 | 第23页 |
2.5.1 生发泡期卵母细胞GV染色质构型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 | 第23页 |
2.5.1.1 生发泡形态的观察 | 第23页 |
2.5.1.2. 不同质量卵母细胞GV染色质构型的研究 | 第23-24页 |
2.5.1.3 不同直径卵泡内卵母细胞GV染色质构型的研究 | 第24页 |
2.5.1.4 不同直径卵母细胞GV染色质构型的研究 | 第24页 |
2.5.1.5 健康卵泡和闭锁卵泡卵母细胞GV染色质构型的研究 | 第24页 |
2.5.1.6 体内和体外成熟时GV染色质构型变化的研究 | 第24页 |
2.5.2 GV期同步化的研究 | 第24页 |
2.6 卵丘扩展的研究 | 第24页 |
2.6.1 卵丘扩展与卵母细胞核成熟关系的研究 | 第24页 |
2.6.1.1 卵母细胞的成熟培养 | 第24页 |
2.6.1.2 卵丘扩展的分级 | 第24页 |
2.6.1.3 实验设计 | 第24-25页 |
2.6.2 促卵丘扩展因子(CEEF)的检测 | 第25页 |
2.6.2.1 小鼠OOX的制备 | 第25页 |
2.6.2.2 使培养基条件化卵泡成的收集 | 第25页 |
2.6.2.3 CEEF的检测方法 | 第25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3. 结果 | 第26-39页 |
3.1. 细胞核移植 | 第26-28页 |
3.1.1 机械去卵丘细胞对极体与MII期染色体位置的影响 | 第26页 |
3.1.2 常规去核与荧光去核的效率 | 第26页 |
3.1.3 注射卵丘细胞后2和4小时的供体核的变化 | 第26-27页 |
3.1.4 融合后2和4小时的供体核的变化 | 第27页 |
3.1.5 猪卵丘细胞胞核移植胚胎在中间受体(兔)体内的发育情况 | 第27页 |
3.1.6 重组胚在同步受体母猪内的发育 | 第27页 |
3.1.7 同种和异种重组胚胎激活后6小时的原核形成 | 第27-28页 |
3.1.8 异种核移植胚的体外发育 | 第28页 |
3.2 猪卵母细胞激活的研究 | 第28-30页 |
3.2.1 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对卵母细胞激活率及原核类型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2 Thimerosal和DTT对猪卵母细胞激活及原核类型的影响 | 第29页 |
3.2.3 极体形态不同的猪卵母细胞电刺激6小时后的激活率及原核类型 | 第29页 |
3.2.4 不同激活方法对激活卵母细胞卵裂能力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5 6-DMAP对电激活卵母细胞激活率及卵裂率的影响 | 第30页 |
3.3 细胞融合 | 第30-31页 |
3.3.1 不同电场条件下胞质体-核质体复合体的融合 | 第30页 |
3.3.2 胞质体直径对胞质体-核质体复合体融合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3 调正胞质体-核质体复合体方向的方法对融合的影响 | 第31页 |
3.4. 成熟卵母细胞极体形态观察 | 第31-32页 |
3.5 未成熟卵母细胞GV染色质构型的变化规律 | 第32-34页 |
3.5.1 未成熟卵母细胞的GV染色质构型观察 | 第32页 |
3.5.2 不同质量卵母细胞的生发泡染色质构型 | 第32页 |
3.5.3 不同直径卵泡内卵母细胞的GV染色质构型 | 第32-33页 |
3.5.4 不同直径卵母细胞的GV染色质构型 | 第33页 |
3.5.5 健康卵泡和闭锁卵泡卵母细胞的GV染色质构型 | 第33页 |
3.5.6 体内成熟和体外成熟时GV染色质构型的变化 | 第33-34页 |
3.6 前培养对卵母细胞GV染色质构型和核成熟的影响 | 第34-39页 |
3.6.1 A和B类卵在含激素或不含激素的培养液中培养12小时后生发泡构型的变化 | 第34-35页 |
3.6.2 A类和B类卵不同培养方案培养48小时的卵母细胞成熟情况 | 第35页 |
3.7.1 卵丘扩展与卵母细胞核成熟 | 第35-37页 |
3.7.1.1 培养液中激素水平对COC卵丘扩展的影响 | 第35-36页 |
3.7.1.2 卵丘扩展程度与卵母细胞核成熟之间的关系 | 第36页 |
3.7.1.3 培养24小时后去掉卵丘细胞对卵母细胞核成熟的影响 | 第36页 |
3.7.1.4 猪卵母细胞与卵丘扩展之间的关系 | 第36-37页 |
3.7.2 猪促卵丘扩展因子的分泌 | 第37-39页 |
3.7.2.1 猪裸卵的CEEF分泌情况 | 第37页 |
3.7.2.2 猪卵泡的体细胞成分分泌CEEF的检测 | 第37-39页 |
4. 讨论 | 第39-45页 |
4.1 猪体细胞核移植的研究 | 第39-40页 |
4.1.1 关于卵母细胞去核 | 第39页 |
4.1.2 关于猪体细胞核移植 | 第39-40页 |
4.2 关于猪卵母细胞激活 | 第40-41页 |
4.3 关于细胞融合 | 第41页 |
4.4. 关于成熟卵母细胞极体形态 | 第41-42页 |
4.5. 猪培养前卵母细胞的GV染色质构型 | 第42-43页 |
4.6 关于GV期同步的问题 | 第43页 |
4.7. 卵丘扩展与卵母细胞核成熟 | 第43-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6-57页 |
7. 图版说明 | 第57-60页 |
8. 图版Ⅰ | 第60-61页 |
9. 图版Ⅱ | 第61-62页 |
10 图版Ⅲ | 第62-63页 |
11 图版Ⅳ | 第63-64页 |
12 致谢 | 第64-65页 |
13.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