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减数分裂基因BVF1(Bivalent Formation 1)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略词及英文对照第8-14页
第1章 前言第14-46页
    1.1 研究背景第14-42页
        1.1.1 水稻雌雄配子的生殖发育第15-20页
        1.1.2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第20-23页
        1.1.3 水稻减数分裂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3-42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42-43页
        1.2.1 水稻bvf1突变体研究的目的第42页
        1.2.2 水稻bvf1突变体研究的意义第42-43页
    1.3 研究技术路线第43-46页
        1.3.1 突变体表型鉴定的技术路线第43页
        1.3.2 bvf1目的基因定位的技术路线流程图第43-45页
        1.3.3 bvf1突变体不育发生的遗传机制的研究路线第45-46页
第2章 水稻不育突变体bvf1的表型鉴定及图位克隆第46-74页
    2.1 引言第46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6-57页
        2.2.1 材料第46-51页
        2.2.2 实验方法第51-5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57-73页
        2.3.1 bvf1突变体的表型观察第57页
        2.3.2 野生型与bvf1突变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观察第57-60页
        2.3.3 野生型与bvf1突变体同源染色体联会情况观察第60-62页
        2.3.4 bvf1突变体的遗传分析第62页
        2.3.5 遗传作图群体的构建第62-63页
        2.3.6 多态性分子标记的筛选第63-64页
        2.3.7 bvf1突变体目的基因的初步定位第64页
        2.3.8 bvf1的精细定位第64-67页
        2.3.9 bvf1候选基因的确定第67-68页
        2.3.10 bvf1候选基因的遗传转化第68-73页
    2.4 小结第73-74页
第3章 水稻减数分裂相关基因BVF1的功能研究第74-115页
    3.1 引言第7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74-86页
        3.2.1 材料第74-78页
        3.2.2 实验方法第78-8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86-113页
        3.3.1 BVF1蛋白的结构分析第86-87页
        3.3.2 系统进化分析第87-89页
        3.3.3 BVF1拟南芥同源基因At1g03180的基因打靶第89-90页
        3.3.4 BVF1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第90-92页
        3.3.5 BVF1的亚细胞定位第92-93页
        3.3.6 通过酵母双杂对BVF1互作蛋白的筛选第93-98页
        3.3.7 BVF1互作蛋白Os VADC4(Os01g0715500)的相关研究第98-104页
        3.3.8 已报道减数分裂基因在bvf1突变体和野生型中的表达差异分析第104-109页
        3.3.9 已报道减数分裂基因与BVF1的互作情况验证第109-111页
        3.3.10 通过荧光免疫对bvf1突变体减数分裂事件的检测第111-113页
    3.4 小结第113-115页
第4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第115-123页
    4.1 讨论第115-120页
        4.1.1 BVF1参与水稻减数分裂二价体的形成第115-117页
        4.1.2 BVF1可能也影响交叉的形成第117-118页
        4.1.3 BVF1与Os VDAC4的互作第118-119页
        4.1.4 BVF1功能的保守性第119-120页
    4.2 结论第120页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20-121页
    4.4 进一步研究设想第121-123页
        4.4.1 通过荧光免疫检测突变体中其它水稻减数分裂蛋白的动态定位情况以BVF1蛋白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定位情况第121页
        4.4.2 Os VDAC4基因打靶转化体的表型鉴定第121-122页
        4.4.3 拟南芥同源基因At1g03180的研究第122页
        4.4.4 利用花粉母细胞的RNA-seq分析BVF1参与的遗传调控网络第122页
        4.4.5 利用Co-IP寻找更多互作因子第122页
        4.4.6 BVF1与OsVDAC4具体互作区域的鉴定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1页
附录A 日本晴与黄华占的多态分子标记分布图第131-134页
附录B BVF1基因的基因组DNA序列第134-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体细胞核移植及几个相关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The Impact of Pre-treatment on Phenolic Compounds of Litchi Pericar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