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掺铒光波导材料研究 | 第13-23页 |
1.1.1 光纤通信的发展 | 第13-14页 |
1.1.2 掺铒光波导放大器的研发 | 第14-16页 |
1.1.3 掺铒光波导材料 | 第16-23页 |
1.2 铒离子的发光机理 | 第23-26页 |
1.2.1 铒离子的发光能级图 | 第23-25页 |
1.2.2 基体对铒离子发光的影响 | 第25-26页 |
1.3 铒镱共掺杂氧化铝材料研究 | 第26-27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目的 | 第27-28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稀土掺杂氧化铝粉末、薄膜制备 | 第29-39页 |
2.1 稀土盐掺杂的溶胶-凝胶工艺 | 第29-34页 |
2.1.1 溶胶-凝胶法简介 | 第29-30页 |
2.1.2 稀土掺杂勃姆石溶胶制备 | 第30-32页 |
2.1.3 稀土掺杂氧化铝粉末制备 | 第32页 |
2.1.4 稀土掺杂氧化铝薄膜制备 | 第32-34页 |
2.2 铒离子注入勃姆石凝胶原位合成薄膜工艺 | 第34-37页 |
2.2.1 离子注入法简介 | 第34-35页 |
2.2.2 铒离子注入勃姆石凝胶原位合成掺铒氧化铝薄膜 | 第35-37页 |
2.3 铒盐掺杂溶胶-凝胶工艺和铒离子注入勃姆石凝胶原位合成薄膜工艺的流程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掺铒氧化铝粉末、薄膜结构研究 | 第39-72页 |
3.1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9-40页 |
3.1.1 成分分析 | 第39-40页 |
3.1.2 结构分析 | 第40页 |
3.2 铒盐掺杂溶胶-凝胶工艺制备掺铒氧化铝粉末 | 第40-58页 |
3.2.1 相变过程的热化学分析 | 第40-42页 |
3.2.2 相结构 | 第42-50页 |
3.2.3 化学键结构 | 第50-58页 |
3.3 铒盐掺杂溶胶-凝胶工艺制备掺铒氧化铝薄膜 | 第58-64页 |
3.3.1 表面形貌 | 第58-62页 |
3.3.2 相结构 | 第62-63页 |
3.3.3 化学键结构 | 第63-64页 |
3.4 铒离子注入勃姆石凝胶原位合成掺铒氧化铝薄膜 | 第64-69页 |
3.4.1 表面形貌 | 第64-67页 |
3.4.2 铒浓度-深度分布 | 第67-69页 |
3.5 讨论 | 第69-71页 |
3.5.1 铒掺杂浓度和烧结温度对掺铒氧化铝相结构的影响 | 第69-70页 |
3.5.2 掺铒氧化铝薄膜的择优取向生长 | 第70-71页 |
3.5.3 铒盐掺杂浓度对薄膜颗粒尺寸的影响 | 第71页 |
3.6 结论 | 第71-72页 |
第四章 掺铒氧化铝光致发光特性研究 | 第72-93页 |
4.1 分析测试方法 | 第72页 |
4.2 铒盐掺杂溶胶-凝胶工艺制备掺铒氧化铝粉末光致发光谱 | 第72-74页 |
4.3 铒盐掺杂溶胶-凝胶工艺制备掺铒氧化铝薄膜光致发光谱 | 第74-76页 |
4.4 铒离子注入勃姆石凝胶原位合成掺铒氧化铝薄膜光致发光谱 | 第76-80页 |
4.5 讨论 | 第80-91页 |
4.5.1 铒盐掺杂溶胶-凝胶工艺和铒离子注入勃姆石凝胶原位合成薄膜工艺发光特性的比较 | 第80-81页 |
4.5.2 掺铒氧化铝基体晶体结构与能级结构的关系 | 第81-85页 |
4.5.3 掺铒氧化铝晶体结构与光致发光特性的关系 | 第85-91页 |
4.6 结论 | 第91-93页 |
第五章 铒镱共掺杂氧化铝结构及其光致发光特性研究 | 第93-105页 |
5.1 铒、镱盐共掺杂溶胶-凝胶工艺制备铒镱共掺杂氧化铝粉末相结构 | 第93-98页 |
5.2 铒、镱盐共掺杂溶胶-凝胶工艺制备铒镱共掺杂氧化铝粉末光致发光谱 | 第98-102页 |
5.3 讨论 | 第102-103页 |
5.3.1 铒镱共掺杂的能量传递机理 | 第102-103页 |
5.3.2 铒镱共掺杂增强光致发光的协同作用 | 第103页 |
5.4 结论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总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14-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