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2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道路交通仿真的目的 | 第9-10页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当前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2-1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交通仿真软件在交通规划领域的应用 | 第15-26页 |
2.1 宏观仿真软件TransCAD的应用 | 第15-19页 |
2.1.1 TransCAD概述 | 第15页 |
2.1.2 交通基础数据采集及建模 | 第15-16页 |
2.1.3 基于TransCAD的出行生成预测 | 第16-17页 |
2.1.4 基于TransCAD的出行分布预测 | 第17-18页 |
2.1.5 基于TransCAD的出行方式划分 | 第18-19页 |
2.1.6 基于TransCAD的出行交通分配 | 第19页 |
2.2 微观仿真软件Vissim的应用 | 第19-24页 |
2.2.1 Vissim概述 | 第19-21页 |
2.2.2 Vissim仿真流程 | 第21-22页 |
2.2.3 道路基础数据采集及建模 | 第22页 |
2.2.4 仿真运行 | 第22-23页 |
2.2.5 数据输出及动画效果演示 | 第23-24页 |
2.2.6 仿真评价和分析 | 第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基于宏观仿真软件TransCAD的远景交通量预测 | 第26-44页 |
3.1 概述 | 第26-27页 |
3.2 基于“四阶段”法的背景交通量预测 | 第27-41页 |
3.2.1 模型建立 | 第27-31页 |
3.2.2 出行生成预测 | 第31-35页 |
3.2.3 出行分布量预测 | 第35-38页 |
3.2.4 出行方式划分 | 第38-39页 |
3.2.5 交通出行分配 | 第39-41页 |
3.3 “花果园”片区项目建成后新增交通量预测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微观仿真软件Vissim的交通仿真 | 第44-75页 |
4.1 概述 | 第44-46页 |
4.2 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 第46-54页 |
4.2.1 确定背景底图 | 第46页 |
4.2.2 路网模型的建立 | 第46-50页 |
4.2.3 模型参数和行驶规则设置 | 第50-52页 |
4.2.4 动画效果演示 | 第52-54页 |
4.3 目标年延安南路段单层模式的评价数据输出 | 第54-58页 |
4.3.1 平均行程时间数据输出 | 第55-56页 |
4.3.2 平均延误时间数据输出 | 第56-57页 |
4.3.3 平均排队长度数据输出 | 第57-58页 |
4.4 目标年延安南路段双层模式的评价数据输出 | 第58-59页 |
4.5 数据对比评价分析 | 第59-74页 |
4.5.1 平均行程时间数据对比评价分析 | 第59-63页 |
4.5.2 平均延误时间数据对比评价分析 | 第63-70页 |
4.5.3 平均排队长度数据对比评价分析 | 第70-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基于交通评价角度对建立二层高架的适应性分析 | 第75-79页 |
5.1 概述 | 第75页 |
5.2 建立二层高架对地面道路的交通影响 | 第75-77页 |
5.2.1 建立二层高架无接地匝道对地面道路交叉口的影响 | 第75-76页 |
5.2.2 建立二层高架有接地匝道对地面道路交叉口的影响 | 第76-77页 |
5.3 建立二层高架的适应性总结 | 第77-79页 |
5.3.1 二层高架建立的基本条件 | 第77-78页 |
5.3.2 以贵阳市 1.5 环为例的总结分析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2页 |
6.1 结论 | 第79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79-80页 |
6.3 不足及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