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切削加工仿真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铣削力系数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铣削加工振动和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论文的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8页 |
1.3.1 论文来源 | 第14-15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第2章 多硬度焊接淬硬钢铣削力仿真模拟分析 | 第18-38页 |
2.1 切削加工有限元模拟涉及的关键技术 | 第18-20页 |
2.1.1 材料本构模型 | 第18-19页 |
2.1.2 切屑分离准则 | 第19-20页 |
2.1.3 刀屑接触摩擦模型 | 第20页 |
2.2 切削多硬度淬硬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0-26页 |
2.2.1 工件建模 | 第20-21页 |
2.2.2 定义材料属性 | 第21-22页 |
2.2.3 定义分析步和表面接触性质 | 第22-24页 |
2.2.4 定义边界条件和载荷 | 第24-25页 |
2.2.5 网格划分 | 第25-26页 |
2.3 切削多硬度淬硬钢铣削力数值模拟 | 第26-28页 |
2.4 不同参数下切削力的数值模拟 | 第28-30页 |
2.5 数值模拟试验验证与分析 | 第30-37页 |
2.5.1 仿真结果与实验对比 | 第30-34页 |
2.5.2 焊缝区的显微硬度测试 | 第34-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铣削加工过程动力学建模和铣削系统模态参数识别 | 第38-54页 |
3.1 再生型颤振形成机理 | 第38页 |
3.2 铣削动力学建模 | 第38-41页 |
3.2.1 切削厚度的模型 | 第39-40页 |
3.2.2 动态切削力模型 | 第40-41页 |
3.3 铣削加工稳定性区分析 | 第41-46页 |
3.3.1 考虑再生颤振的二维动态切削力模型 | 第41-44页 |
3.3.2 铣削稳定性极值求解 | 第44-46页 |
3.4 铣削零件的铣削力系数辨识 | 第46-49页 |
3.4.1 铣削力系数模型 | 第46-48页 |
3.4.2 铣削力系数辨识试验 | 第48-49页 |
3.5 模态参数识别 | 第49-52页 |
3.5.1 模态分析概述 | 第49页 |
3.5.2 模态参数试验 | 第49-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铣削加工稳定性分析与试验验证 | 第54-74页 |
4.1 稳定性叶瓣图基本概念 | 第54-55页 |
4.2 淬硬钢铣削二维稳定性分析 | 第55-64页 |
4.2.1 不同硬度对铣削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2 固有频率对铣削稳定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3 阻尼比和刚度同时变化对铣削稳定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4 径向切深对铣削稳定性的影响 | 第59页 |
4.2.5 铣刀齿数对铣削稳定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6 铣刀直径对铣削稳定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7 不同的切削力系数对铣削稳定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4.2.8 不同的叶瓣数对铣削稳定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 淬硬钢铣削三维稳定性分析 | 第64-66页 |
4.4 铣削稳定性试验 | 第66-73页 |
4.4.1 稳定性叶瓣图的试验验证 | 第66-71页 |
4.4.2 铣削单硬度与多硬度材料的稳定性试验 | 第71-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结论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