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二)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三) 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 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二)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 第13-14页 |
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页 |
(二) 遗产旅游理论 | 第14-15页 |
(三) 有机更新理论 | 第15-16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 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 第16-17页 |
(二)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三) 调查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回顾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哈尔滨市道外区的起源与发展 | 第18-23页 |
(一) 哈尔滨华洋格局的出现 | 第18-20页 |
(二) 道外华界的发展 | 第20-23页 |
第二节 近代以来历史变革对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 | 第23-27页 |
(一) 政治方面:殖民地色彩加重 | 第23-24页 |
(二) 经济方面:区域经济发展受限制 | 第24页 |
(三) 文化方面: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界定及资源留存现状 | 第27-38页 |
第一节 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界定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构成 | 第29-35页 |
一、建筑风貌的现状 | 第29-32页 |
二、传统商市的留存 | 第32-34页 |
三、民俗艺术的继承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哈尔滨道外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价值分析 | 第35-38页 |
一、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 第35-36页 |
二、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8-46页 |
第一节 哈尔滨道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 第38-41页 |
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概况 | 第38-39页 |
二、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概况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41-46页 |
一、历史文化街区多重开发,仿造问题严重 | 第41-42页 |
二、历史建筑年久失修,新旧建筑融合性差 | 第42页 |
三、历史文化街区房屋改造结构不合理,安全隐患突出 | 第42-43页 |
四、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基础设施欠缺,环境杂乱 | 第43-44页 |
五、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开发单一,缺乏趣味性 | 第44页 |
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募集资金方式单一,投资主体不明确 | 第44页 |
七、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功能单一,缺乏多样性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 | 第46-56页 |
第一节 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模式 | 第46-48页 |
一、原真再现修复模式 | 第46-47页 |
二、风貌型改造模式 | 第47页 |
三、外貌修复功能改造模式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哈尔滨道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策 | 第48-56页 |
一、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整体协调式开发 | 第48-49页 |
二、有机更新式合理改造街区建筑 | 第49页 |
三、保留传统商市风貌,小规模渐进式开发 | 第49-50页 |
四、合理改造住宅结构,提高住宅安全性 | 第50页 |
五、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 | 第50-51页 |
六、环境、文化、经济三大生态平衡持续发展 | 第51-52页 |
七、开发居民参与式旅游产品,发展文化产业 | 第52-54页 |
八、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组建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系 | 第54页 |
九、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功能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