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交通实施效益分析及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3.1 单向交通特性分析方面 | 第10-11页 |
1.3.2 单向交通的评价方面 | 第11-12页 |
1.3.3 现有研究成果总结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技术路线及论文层次结构 | 第14-17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2 论文层次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单向交通特性分析 | 第17-32页 |
2.1 单向交通概述 | 第17-19页 |
2.1.1 单向交通定义及分类 | 第17-18页 |
2.1.2 单向交通设置条件 | 第18-19页 |
2.2 单向交通路段特性分析 | 第19-21页 |
2.2.1 行车速度特性 | 第19页 |
2.2.2 路段通行能力 | 第19-21页 |
2.3 单向交通对相交道路的影响分析 | 第21-26页 |
2.3.1 交叉口冲突点 | 第21-23页 |
2.3.2 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 | 第23-25页 |
2.3.3 相交道路延误分析 | 第25-26页 |
2.4 单向交通对道路网交通影响分析 | 第26-32页 |
2.4.1 单向交通影响区域定义 | 第26-28页 |
2.4.2 单向区域交通流影响分析 | 第28-29页 |
2.4.3 单向区域环流效果 | 第29-30页 |
2.4.4 单向区域车辆绕行分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单向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45页 |
3.1 评价理论 | 第32-34页 |
3.1.1 评价理论综述 | 第32-33页 |
3.1.2 单向交通评价特点 | 第33-34页 |
3.2 单向交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36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 第34-35页 |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5页 |
3.2.3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类型 | 第35-36页 |
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6-45页 |
3.3.1 单向交通评价指标的选取及量化 | 第37-42页 |
3.3.2 评价指标归类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单向交通实施效益评价方法及模型的建立 | 第45-57页 |
4.1 单向交通评价方法综述 | 第45-47页 |
4.1.1 现行评价方法总结 | 第45-46页 |
4.1.2 评价方法及模型选择依据 | 第46-47页 |
4.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7-54页 |
4.2.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7-50页 |
4.2.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主客观赋权模型 | 第50-51页 |
4.2.3 显著性评判模型 | 第51-54页 |
4.3 单向交通效益分析及评价过程 | 第54-57页 |
4.3.1 效益评价过程 | 第54-55页 |
4.3.2 效益判别过程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南京市部分单向交通分析及评价 | 第57-68页 |
5.1 评价对象及数据收集整理 | 第57-59页 |
5.2 单向交通实施效益评价 | 第59-66页 |
5.2.1 指标数据的整理 | 第59-60页 |
5.2.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客观赋权评价 | 第60-62页 |
5.2.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主观赋权评价 | 第62-64页 |
5.2.4 单向交通方案有效性检验 | 第64-66页 |
5.3 存在问题及应对方法 | 第66-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8页 |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