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7页 |
1.2.1 油品界面检测技术 | 第9-13页 |
1.2.2 混油切割技术 | 第13-16页 |
1.2.3 混油尾段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混油尾段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42页 |
2.1 常见影响混油因素分析 | 第19-21页 |
2.1.1 影响混油量因素 | 第19-20页 |
2.1.2 影响混油尾段长度因素 | 第20-21页 |
2.2 盲支管对混油尾段的影响 | 第21-28页 |
2.2.1 常见盲支管的分类 | 第21-23页 |
2.2.2 模拟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3 盲支管对混油尾段的影响 | 第26-28页 |
2.3 油品流速对混油尾段的影响 | 第28-30页 |
2.3.1 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2.3.2 模拟结果的分析 | 第29-30页 |
2.4 盲支管长度及其形状对混油尾段的影响 | 第30-35页 |
2.4.1 盲支管长度的影响 | 第30-32页 |
2.4.2 盲支管形状的影响 | 第32-35页 |
2.5 其它因素对混油尾段的影响 | 第35-37页 |
2.5.1 输送次序对混油尾段的影响 | 第35-36页 |
2.5.2 输送距离对混油尾段的影响 | 第36-37页 |
2.6 新型的减小盲支管长度工艺措施 | 第37-40页 |
2.6.1 阀门的安装位置 | 第37-38页 |
2.6.2 过滤器备用管路优化 | 第38-39页 |
2.6.3 输油泵区优化 | 第39-40页 |
2.6.4 分输系统的优化 | 第40页 |
2.6.5 管径的优化 | 第40页 |
2.7 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成品油室内掺混实验 | 第42-64页 |
3.1 汽柴油主要质量指标 | 第42-45页 |
3.1.1 汽油主要质量指标 | 第42-43页 |
3.1.2 柴油主要质量指标 | 第43-45页 |
3.2 实验测试指标的确定 | 第45-48页 |
3.2.1 柴油主要质量指标 | 第46页 |
3.2.2 测试指标的确定 | 第46-48页 |
3.3 实验设备及方法 | 第48-51页 |
3.3.1 材料及仪器 | 第48-50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3.4 柴油闪点对于掺混油闪点的影响 | 第51-53页 |
3.5 柴油闪点计算公式模型 | 第53-57页 |
3.5.1 柴油闪点一元线性公式回归 | 第53页 |
3.5.2 回归方程的检验 | 第53-57页 |
3.6 柴油闪点的插值计算 | 第57-60页 |
3.6.1 均差 | 第57-58页 |
3.6.2 牛顿插值 | 第58-60页 |
3.7 掺混浓度计算公式 | 第60-63页 |
3.8 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混油尾段汽油体积分布规律现场实验 | 第64-80页 |
4.1 两条实验用成品油管道简介 | 第64页 |
4.1.1 A成品油管道概况 | 第64页 |
4.1.2 B成品油管道概况 | 第64页 |
4.2 实验设备及方法 | 第64-66页 |
4.2.1 材料及仪器 | 第64-65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4.3 A管道柴推汽混油尾段现场实验 | 第66-70页 |
4.3.1 A管道实验数据 | 第66-68页 |
4.3.2 混油尾段不合格油品量分析 | 第68页 |
4.3.3 混油切割后,后行油品密度变化 | 第68-70页 |
4.4 B成品油管道柴推汽混油尾段现场实验 | 第70-73页 |
4.4.1 B成品油管道实验数据 | 第70-71页 |
4.4.2 混油尾段不合格油品量分析 | 第71-72页 |
4.4.3 混油切割后,后行油品密度变化 | 第72-73页 |
4.5 混油尾段不合格油品进罐后闪点计算 | 第73-78页 |
4.5.1 混油尾段汽油体积分布规律 | 第73-74页 |
4.5.2 A管道不合格油品进罐后闪点计算 | 第74-78页 |
4.6 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混油尾段不合格油品量计算软件 | 第80-93页 |
5.1 计算混油尾段不合格油品量语言的选择 | 第80-81页 |
5.1.1 .NET及.NET Framework | 第80-81页 |
5.1.2 C | 第80-81页 |
5.1.3 C | 第81页 |
5.2 混油尾段油品体积分布曲线 | 第81-83页 |
5.3 混油尾段不合格油品量计算方式 | 第83-85页 |
5.3.1 理论计算公式 | 第83页 |
5.3.2 经验计算公式 | 第83-84页 |
5.3.3 混油尾段不合格油品量计算方法 | 第84-85页 |
5.4 混油尾段不合格油品量计算框图 | 第85-88页 |
5.4.1 柴油闪点计算 | 第86页 |
5.4.2 油品体积分布曲线计算 | 第86-87页 |
5.4.3 不合格油品量计算 | 第87页 |
5.4.4 不合格油品量进罐后闪点计算 | 第87-88页 |
5.5 软件实现的功能 | 第88-92页 |
5.5.1 软件计算值与现场值对比 | 第88-89页 |
5.5.2 不同的混油切割点对应的不合格油品量分析 | 第89-91页 |
5.5.3 罐内油品闪点计算 | 第91-92页 |
5.6 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93-95页 |
6.1 结论 | 第93-94页 |
6.2 建议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1-102页 |
附件Ⅰ | 第102-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