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3.1 国外关于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 | 第9-10页 |
1.3.2 国内关于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 | 第10-12页 |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1.4.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4.2 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7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5.2 研究路线 | 第14-15页 |
1.5.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及困境 | 第17-28页 |
2.1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2.2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2.3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现状 | 第19-23页 |
2.3.1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 | 第19-20页 |
2.3.2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现状 | 第20-23页 |
2.3.3 医务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现状 | 第23页 |
2.3.4 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实务领域与实务内容 | 第23页 |
2.4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 | 第23-24页 |
2.5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困境分析 | 第24-28页 |
2.5.1 医务社会工作分布发展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 第25页 |
2.5.2 社会对医务社会工作认同度不高 | 第25页 |
2.5.3 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 第25-26页 |
2.5.4 医务社会工作专业边界不清 | 第26页 |
2.5.5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与服务内容较为单一 | 第26页 |
2.5.6 缺乏经费、编制、人才等政策保障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政策分析 | 第28-39页 |
3.1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政策目标 | 第28-29页 |
3.2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政策演变 | 第29-30页 |
3.3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政策分类与内容 | 第30-36页 |
3.3.1 宏观引导性医务社会工作政策 | 第30页 |
3.3.2 关于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与规划 | 第30-33页 |
3.3.3 医务社会工作财政配套支持政策 | 第33页 |
3.3.4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配套政策 | 第33页 |
3.3.5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与服务内容的政策 | 第33-35页 |
3.3.6 有关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规范与标准的政策 | 第35-36页 |
3.4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政策评价 | 第36-39页 |
3.4.1 医务社会工作政策总量少 | 第36-37页 |
3.4.2 医务社会工作政策地区发展不均衡 | 第37页 |
3.4.3 医务社会工作政策制定主体单一 | 第37页 |
3.4.4 宏观指导有,具体政策少 | 第37-38页 |
3.4.5 宏观医务社会工作政策落实不到位 | 第38-39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政策的建议 | 第39-45页 |
4.1 明确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 | 第39页 |
4.2 构建和完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 | 第39-41页 |
4.2.1 构建医务社会工作者使用政策 | 第40页 |
4.2.2 改革和完善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培训政策 | 第40-41页 |
4.2.3 建立医务社会工作者评价激励机制 | 第41页 |
4.3 构建和完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范围与内容政策体系 | 第41-45页 |
4.3.1 构建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疗救助政策 | 第41-42页 |
4.3.2 完善社会工作介入心理健康服务政策 | 第42页 |
4.3.3 深化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工作协同服务政策 | 第42-43页 |
4.3.4 构建社会工作与健康促进融合政策 | 第43页 |
4.3.5 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参与突发公共事件路径 | 第43-4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5-47页 |
5.1 研究基本结论 | 第45页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45页 |
5.3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2页 |